•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企业“走出去”成昆明发展新亮点
  • 企业“走出去”成昆明发展新亮点

    时间:2019-01-10 15:59:28  来源:  作者:

    原标题:企业“走出去”成昆明发展新亮点

    近日,老挝金三角特区,一座由昆明滇池水务投资建设的崭新厂房内,基础设施和相关建设已完成96%的进度。建成后,这里将是老挝境内第一家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近些年,昆明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相关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人文等优势,重点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比较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走出去”,“走出去”的企业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初显成效“走出去”质量提升

    在云南阳光道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秦权的记忆中,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和昆明“走出去”的企业产品,很大部分都是矿产品等原料商品。而就是这几年,仅他们公司,也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了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其自主研发的“优质乳化改性沥青”等技术,已经在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崭露头角。

    从原料出口到技术输出和对外投资,这是昆明市企业“走出去”近些年发生的最大质变。来自昆明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的数据,今年1—9月,昆明市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新签订合同39项,合同金额8.3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方面前9月派遣人员也近800人。截至目前,昆明市对外投资企业344户,协议投资额42.2亿美元。根据“十三五”中期的对外经济合作统计,全市累计对外投资项目数88个。

    在市国资委监管的20多家市属国企中,以云内动力和滇池水务这两家“走出去”企业为代表,已经率先实现向技术输出的转变。“以云内动力为例,今年其在南亚东南亚国家主要市场,外销各类发动机2000多台,核心技术在当地市场展现影响力。”在10月下旬市人大举行的“走出去”调研座谈会上,市国资委副主任高明媛介绍。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不断为沿线国家所认可,‘走出去’也成为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迫切需求。”市人大代表、云南建投海外事务总监陈伟强表示,云南具有“大通道”优势,昆明着眼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更应该将区位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助力一批高质量企业“走出去”,参与更大规模的国际市场竞争。

    抓住机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云南正从末梢走向前沿、从边陲走向窗口,昆明作为省级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国家、省级多重政策叠加,也为昆明市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重大机遇。”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黄焰表示。

    2013年,富滇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开展外币现钞跨境调运的城商行,借助沿边金融便利性、服务层次多样性、机构合作对称性等方面的优势,其着力打造小币种特色服务品牌,与南亚东南亚多家银行建立清算账户关系,搭建“1+3”跨境人民币结算平台,实现多项全国第一。

    持续的“走出去”战略,也在宏观经济数据方面得到体现。来自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95.75亿美元,同比增长93%。政府引导企业不断参与国际化市场“走出去”和“引进来”,也成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

    “企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定位意识,本地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将推动云南企业树立品牌。”省人大代表、云南华尔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中选说。

    近些年,昆明市在文化交流、物流运输、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涌现有优势、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昆明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昆明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高军表示,昆明不断推动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昆明参与国际区域竞争赢得先机。

    补上短板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在此前市人大举行的专题调研中,不少企业直言,目前昆明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信息沟通不够、抱团发展思路短缺、资金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很难“单打独斗”地面对严峻的市场考验。

    云南翰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伟认为,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走出去”很容易陷入“单打独斗”,造成人力资源和成本上的压力,“亟须政府强化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引导,增强本地企业整体竞争力。”

    来自昆明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的消息,立足昆明区位优势,目前昆明正积极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筹建昆明驻外商务代表处,通过建立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服务,建立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

    这种服务,在机构间已有尝试。今年8月,中国澜湄律师事务所在昆明“启动”。发起单位之一的云南八谦律师事务所海外负责人高婕介绍,中国澜湄律师事务所将通过服务境外中资企业,为“走出去”企业减少海外投资风险给予可靠的法律保障,“昆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由此会产生大量的商事服务需求。”她表示,金融、法律等机构将不断完善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保障。(记者 陈辉)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