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持续增殖放流 助力洱海保护
  • 持续增殖放流 助力洱海保护

    时间:2019-01-10 15:39:18  来源:  作者:

    原标题:持续增殖放流助力洱海保护

    2018年12月27日,工作人员正在向洱海投放圆背角无齿蚌。

    2018年12月27日,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洱海水生生物生态放流点,2000颗洱海土著螺蛳和2吨圆背角无齿蚌被投放到洱海中。据监测,经过多年的持续增殖放流,湖内已绝迹多年的洱海土著螺蛳、圆背角无齿蚌等出现生息繁衍的迹象。

    洱海水生生物生态放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生动植物自然繁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生物治理洱海,提高湖泊自净能力的一项重大工程。当日上午11时,记者跟随实施放流作业的渔船出海,船只缓缓前行,一颗颗洱海土著螺蛳和圆背角无齿蚌被轻轻地抛向湖中。

    据州渔业工作站高级农艺师赵振寰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洱海水质变化和过度捕捞,导致洱海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洱海渔业资源急剧减少,到本世纪初,洱海土著螺蛳已经踪迹难寻。针对这一实际,从2004年起,我州持续开展洱海土著螺蛳和圆背角无齿蚌的人工放流工作。

    “洱海土著螺蛳是云南高原湖泊的特有物种,为腹足类底栖动物。每年投放量大约在1000至2000颗左右。别看数量少,每一颗都很珍贵,都是工作人员从洱海上游千辛万苦收集过来,在邓川鱼种场培育后才投放到洱海中。”赵振寰说,这项工作虽然辛苦,但意义重大。在近期的人工增殖放流监测中,已经发现洱海土著螺蛳的幼体,这说明放流的部分土著螺蛳已经开始生存繁衍。

    “就在2018年的7月、8月份,看到收缴的渔网上挂着几个螺蛳,正是洱海的土著螺蛳。当时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螺蛳我多年都没见过了。”大理州渔业工作站的临时聘用人员王宗成告诉记者,今年他51岁,在洱海全面封湖禁渔之前,一直靠着捕鱼为生,曾经一天能捕获500公斤左右的螺蛳。他说:“通过大量的工作,又看到新繁殖的螺蛳幼体出现,实在是太高兴了,希望将来洱海里的螺蛳越来越多。”

    据了解,除了投放洱海土著螺蛳和圆背角无齿蚌外,我州每年还会向洱海放流大量鲢鱼、鳙鱼、鲫鱼、云南裂腹鱼、土著鲤鱼、青鱼等鱼苗,这不仅有助于洱海水生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对洱海水质的改善也有积极作用。(记者张红梅文/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