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改革开放助推傣医药健康发展
  • 改革开放助推傣医药健康发展

    时间:2019-01-10 15:38:34  来源:  作者:

    原标题:改革开放助推傣医药健康发展

    西双版纳傣医药是傣族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据贝叶经记载,傣医药传承发展已有250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傣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傣医药作为民族医药重点开发,被列为继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之后的第四大民族医药。40年来,傣医药产业发展从未停下脚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傣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去,傣族历史上并没有专职的傣族医疗机构和专职医生,傣医药医疗活动大多散落于民间、佛寺。改革开放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为继承和弘扬傣族医药,我州于1979年、1988年先后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开展对傣医药的抢救、发掘、继承和发展等工作,为傣医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全州逐步形成以公立傣医医疗机构为主,社会办傣医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傣医医疗服务体系。全州39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傣医馆或傣中医科室,配置相应傣医诊疗设备,能够开展睡药、拖擦、刺药、包药、推拿、熏蒸等多种傣医技术服务。2018年,西双版纳州傣医医疗联合体的建立为推进傣医药健康发展再添新动力。

    “壮”傣医药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为建立一支适应傣医药事业发展的专业技术队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展了傣医专业中等专科、高职专科和本科专业教育。在我州大力推进人才强州战略的大背景下,2016年成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着力培养专业化高层次傣医药人才;通过师徒传承、外培进修等方式,逐步构建人才培养良性机制,一批批承载傣医药发展希望的人才不断涌现。现有傣药继承型人才11人,中青年骨干40人,师承教育8批共14人,傣医学硕士研究生2人,科技创新人才3人。自2006年傣医医师资格考试被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以来,目前共有600余人取得了傣医执业医师、傣医助理执业医师资格。为进一步强化傣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州委、政府制定出台《傣医药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通过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助力傣医药人才队伍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发展壮大。

    “凝”傣医药文化之魂。在2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傣医药逐步形成“四塔、五蕴”基础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傣医药学不断吸收中医学、印度医学和其他民族医学等外来医学的精髓,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目前,记载着有关傣医药的贝叶经、纸板经收集了200多部,开发出大小经方7000多个,编撰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嘎牙山哈雅》等30余部傣医药学专著,发表傣医药研究论文300余篇。2011年傣医暖雅(睡药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州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借助“一带一路”历史发展机遇,傣医药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传统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传承与创新并举并重的发展格局。州傣医医院积极推进傣药文化园建设,引种栽培100余种傣药,成为傣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州傣医医院傣医药文化展示中心、版纳药业四塔傣医传习馆,以及民间独具特色的傣医馆为宣传、弘扬傣医药文化再添新动力,大大提升了傣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兴”傣医药产业发展。州委、政府大力扶持和推进傣医药产业化发展步伐,将独具民族特色的傣医药列为全州大健康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强资金投入、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产业培育,初步建设成为集科研开发、中试孵化、药材种植、生产销售“四位一体”的天然生物药原料基地和傣药产业化基地。编制了《西双版纳州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规划》,创建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傣药领军品牌。“肾茶”“龙血竭”“大百解”胶囊等制剂的成功研发是改革开放以来傣药阔步发展的最好见证。州内4家制药企业(版纳药业、柬龙制药、佛鑫药业、雨林制药)享受民族医药定点生产企业政策优惠,使药企逐步成为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呈现新气象。2017年出台的《西双版纳傣医药南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将进一步助推傣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孟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