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西双版纳报社探访善洲林场 感悟善洲精神
  • 西双版纳报社探访善洲林场 感悟善洲精神

    时间:2020-07-04 19:01:21  来源:  作者:

    原标题:探访善洲林场 感悟善洲精神

    6月初,西双版纳报社采访组前往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善洲林场,实地探访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造林足迹,聆听杨善洲先进事迹,学习善洲精神,感悟初心使命。

    荒山秃岭变身莽莽林海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驱车600多公里,来到善洲林场。进入林场,车子行走在一条并不宽敞的山间林道,这条小道一直蜿蜒通向大亮山深处。道路两旁,一棵棵笔直、生机勃勃的松树巍然挺立,我们打开车窗,呼吸着湿润而清新的空气。看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树林,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个身披蓑衣、头戴草帽、手拿工具在大山上忙碌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杨善洲带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场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对杨善洲的敬佩,怀念着这位让人由衷崇敬的老共产党员。不知不觉,车子来到了杨善洲干部学院。

    到房间休息片刻之后,我们决定在林场走走。

    善洲林场所在的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东南部姚关、酒房、旧城三乡镇交界处,山地生物垂直气候类型众多,适宜多种林木生长,林场内分布着众多典型的山地型河流。目前,善洲林场总面积为3761公顷,主要有木荷、栎类、桤木、华山松及其它阔叶树种,林场内共有种子植物486种,森林价值为12.84亿元。

    走在林间小路上,放眼望去全是绿色,很难与之前的荒山秃岭联想在一起。据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山光水枯、一片荒凉,被称为“大亮山”,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要到六七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生产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吃饱饭,村民大面积开荒种地,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百姓造一片绿洲。”为了践行这一句朴实的诺言,1988年从原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后,杨善洲主动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

    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杨善洲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克服万难。没有树种,杨善洲就四处去筹集树苗,甚至到集镇捡拾果核;没有肥料,大家提着粪箕到村寨路上捡牛马猪粪做底肥;没有资金,他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全身心扑在了绿化大亮山上。这一干就是22年,他带领群众把5.6万亩荒山变成了绿洲林海。而当时捡回的果核,也已成长为一片繁茂的果园。2009年4月,杨善洲将当时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并谢绝了当地政府的奖励。杨善洲去世后,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

    如今的善洲林场,林木葱茏、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是集“生态体验、红魂传承、森林探险、自然保育”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胜地,现已是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被中央14部委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每年5月至10月,以西南季风为主的暖湿气流为善洲林场带来丰沛的雨水,地下水系把降水涵蓄起来,干旱季节再淌放出来,林场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水库”。林场强大的蓄水功能基本消除了周边区域的旱灾和涝灾,也使之成为姚关、酒房、旧城三个乡镇11个村78个村民小组约2.5万人和两个糖厂蔗区的重要水源地。曾经因为缺水而导致贫困的雷打树村,现在却把最依赖水源的蔬菜种植发展成了特色产业。善洲林场的森林覆盖率也从建场之初的17%提高到97%,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又变成了金山银山。

    “快看,这是我们单位种的树。”一位同事指着一棵日本樱花树说道。大家纷纷凑过去看,只见树上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西双版纳报社党总支植 2015.06.25”。如今,小树长高了,枝叶变绿了,充满着朝气。我们一路走,看到很多这样的树,上面挂着写有栽种单位和时间的牌子。杨善洲干部学院的黄桂杰老师介绍说,这是全国各地各单位、企业、部门的同志到学院学习培训时栽种的,现已有1600多棵。

    公仆情怀筑起精神丰碑

    第二天一早,我们换上军装,走上善洲小道、瞻仰善洲墓园、参观老窝棚及杨善洲事迹陈列馆,在善洲故事林细细品味杨善洲感人故事。

    遵照杨善洲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大亮山,守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为了让后人更好地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传承弘扬他的崇高精神,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省委决定在他安息之地修建墓园和塑像,让参观者瞻仰,让后来者缅怀。

    我们出发时,小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墓园坐落在老场部对面,这里背靠青山,远眺林海,墓前的半身青铜塑像定格了杨善洲身着中山装、微笑凝望远方的经典形象。

    来到墓园,我们拾级而上,向杨善洲的墓碑敬献鲜花并瞻仰善洲雕塑碑刻。大家久久缅怀,无不被“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坚守一辈子”的善洲精神所深深感动。党员同事面向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沿着墓园往上走,可以看到道路两侧有两块浮雕,左边的浮雕主题为“滇西粮仓”,右边的浮雕主题为“艰苦创业”。

    有人曾问杨善洲,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2010年7月,杨善洲最后一次上大亮山,病重的他喘得很厉害,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歇。望着自己种下的树,老人笑得很开心。“我现在来得少了,你们要记住,树木成材后一定要按合同给老百姓分成。”他特意叮嘱林场负责人。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留下一片绿洲。

    走在善洲小道,望着小道两旁耸入天际的柏树,我们似乎看到栽培和浇灌它们成长的杨善洲身影,那个一直不知道停歇、一直通向大山深处的身影。

    沿着善洲小道,我们来到杨善洲当年开荒种树时住的窝棚。在这里,大家进一步感受到了杨善洲曾经的清贫生活。

    老窝棚正前方有一棵主干分为三杈的杉木,像一枚党徽,被形象地称为“党徽树”。院子里有4棵雪松和龙柏,是杨善洲退休时从地委大院移栽过来的盆景树。东侧有一大一小两口水井,大井水是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小井水为饮用水。井边的柳树是杨善洲一次雨天劳动回来,随手插下的路上临时用作拐杖的一根柳枝长成的,因此被称为“拐杖树”。

    老窝棚是杨善洲1988年带着职工们上山植树造林的最初落脚点。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柴火,后面下着马牙霜……”当时,大亮山环境恶劣,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带着工人一边造林,一边建房,花7000元修建起了40间油毛毡房。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杨善洲在油毛毡房一住就是9年多。吃饭、办公的桌椅、床铺,也因陋就简。碰上下雨,铺盖常被淋湿。上山几年,杨善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支气管炎,夜深人静时,大家常常听到他的阵阵咳嗽声从油毛毡房里传出。

    几年后,当新建的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

    老场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是杨善洲指挥造林的大本营,也是林场职工的宿舍。老场部建成于1992年。此前,林场职工一直住在油毛毡搭建的老窝棚里。老场部建成后,宿舍仍然不够,杨善洲硬是先让技术员和年轻人陆续搬进新房子,而他自己却一直住在老窝棚。直到1997年12月,林场的最后一名职工搬离油毛毡房时,他才搬到老场部去住。

    从老场部大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写有“以杨善洲为镜子”的牌匾,寓意以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为镜子,查找自身差距。牌匾下的那间房子,是当时林场的会议室,林场的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许多决策都出自这里。厢房旁边的第一间宿舍是杨善洲的宿舍。室内外38块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杨善洲清正、廉洁、为民、奉献的一生。

    故事林坐落在杨善洲和职工们栽种的14亩梨园中,由一块天然景观石和19块石碑组成。石碑刻录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云南省相关领导对善洲精神作出的重要批示或批语,以及杨善洲一生中13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讲述了人民群众心目中质朴、为民、忠诚、干净、担当的杨善洲。

    “我实在没有钱”“满身泥水见中央领导”“当官不像官”“滇西粮仓的总农艺师”“一张空白的农转非表格”“大街上捡果核”“自讨苦吃”“谁也不能破例”“不惜代价抢救职工”“最后的感动”“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老伴”……一块块挺立的石碑,一行行隽永的文字,无不将令人尊重的杨善洲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个个故事里彰显杨善洲一辈子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形象。

    杨善洲事迹陈列馆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四合院,“人民公仆杨善洲”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馆中设有一个音像厅和两个事迹展厅。事迹展厅陈列的是杨善洲一生为民务实清廉的展板和他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展示的内容分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大公无私,清正廉洁;鞠躬尽瘁,不懈奋斗;感动中国,精神永存5个部分。

    事迹展厅中展示了一组文具,有大理石砚台、笔筒、钢笔等,它们都是伴随杨善洲多年的文具。杨善洲学历不高但水平高,他数十年坚持在工作之余学习和写作。“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共产党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是我没有捞,共产党员领着工资为人民服务再要钱,那怎么成?”……在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这样的心语箴言。

    帆布包、笔记本、竹叶帽、胶鞋、嫁接果树的小刀、锄头、砍刀、水壶、马灯、收音机、测量仪等,无一不是杨善洲最常用的器具。他喜欢下乡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疾苦。他把与群众一起劳动当作了解基层的重要方式。他常说,“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实物,将这位大公无私、艰苦奋斗、一生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第三天,雨依然下着。我们冒着蒙蒙细雨徒步3.8公里到林场最高处的瞭望塔,俯瞰被雨雾笼罩着的莽莽林海。作为善洲林场6大哨所之一的瞭望塔海拔约2618米,是善洲林场的至高点。1988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林场,杨善洲决定修建哨所。瞭望塔建设期间,杨善洲经常到施工现场义务投工投劳,带领职工一起苦干实干。瞭望塔建成后,他经常到这里视察护林造林工作,并且十分关心这里的职工,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瞭望塔自修建至今,一直是善洲林场护林防火的重要哨所。

    从老窝棚、老场部到善洲小道、故事林,大亮山的每一片土地都见证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品质、光辉的一生。杨善洲一心为民,两袖清风,鞠躬尽瘁,以迟暮之躯开拓出大亮山的绿色今天,用毕生精力践行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善洲精神,如他亲手种下的森林里吹来的清风,无法估价,却永远荡涤人心,在神州大地传扬。

    打造特色党性教育基地

    为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2013年10月,经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了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2014年12月,加挂杨善洲干部学院牌子。学院坐落在善洲林场内,距离施甸县城44公里,距离保山市政府所在地104公里。学院规划总占地面积131亩,能同时满足300人的培训、学习及生活。

    学院成立以来,聚焦党性教育,以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为主题,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子,重点开展党性修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方面的培训,教学形式丰富、培训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充分发挥了党性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在教学线路上,以学习善洲精神和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构建优势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环线。以善洲林场为核心延伸到周边县(市、区)教学点,开展“坚定信念、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奉公、爱国自强”教育,对党性进行生动诠释。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现场教学资源优势,开展服务式、对话式教学,构建“现场讲解+专题讲授+实践锻炼+互动交流+延伸教学”模式,开展“缅怀篇、事迹篇、家园篇、对照篇、感悟篇”5个篇章教学,形成内容丰富、有机联系的“教育培训链”。在师资选配上,坚持专兼结合,把政治合格作为首要标准,聚焦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原则建设师资队伍,建成32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建立师资培养机制,培养内部专题教师。在服务管理上,提供精品服务,推进培训工作标准化建设。针对培训需求,认真抓好训前的对接准备、训中的落实服务及训后的总结提升工作,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跟班联络员、学员党支部(班委会)、教学督导为一体的管理制度,全力保障培训实效。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主业特色,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通过组织现场讲解、专家学者系统讲授、现场访谈、实践体验、举办学员论坛、开展教师点评,进行思想交锋与灵魂碰撞,重点对照杨善洲的政治品格,认真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差距;对照杨善洲的公仆情怀,认真查找自己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方面的差距;对照杨善洲的崇高境界,认真查找自己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的差距;对照杨善洲的奉献精神,认真查找自己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使学员内植于心、外化于行。截至2019年底,学院已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244.5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283期11.86万人,13个省部级单位、17个厅级单位在基地挂牌开展合作办学,学员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机关。

    截至目前,杨善洲干部学院是中央组织部公布的13个“全国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国家公务员局评定的8个“全国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之一、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央党校网络在线培训定点院校、中直机关党校学员调研基地、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现场教学基地、首批中国红色地标、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单位。2019年4月,杨善洲干部学院被中央组织部列为“省(部)级党委(党组)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2019年6月,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善洲林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记者 李玉洁 曾崇明 钱国俊 何雪献 张心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