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脱贫攻坚小故事】王陆芬:千丝万线绣幸福
  • 【脱贫攻坚小故事】王陆芬:千丝万线绣幸福

    时间:2020-07-04 18:57:41  来源:  作者:

    提起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白沙坡村小组的王陆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年近不惑、温柔娴静的女人,有着很多令人咋舌的头衔——“文山州民族民间刺绣高手”、“文山州三八红旗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女致富带头人”、“云南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等,然而,在这璀璨耀眼的光环背后,鲜少有人知道在7年前,她也曾苦苦挣扎、迷茫彷徨过。

    王陆芬(右二)对绣娘进行刺绣培训

    长岭街村委会是个云南缩影版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聚居村,居住着壮、彝、苗等少数民族,而白沙坡村小组,全村184户797人全是彝族,王陆芬便是这村里个土生土长的彝家女子。刺绣,在彝家传统观念中是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是否勤劳持家的尺子,在针与线、画与布的光影中,王陆芬一点一点成长,那彝家刺绣色彩的瑰丽、针脚的绵密,便随着耳濡目染的熏陶中,渐渐一点一点渗透到她的骨髓中,成为了她擅长和喜欢的东西。外婆的谆谆教诲令她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聪慧,8岁时,她绣出来的绣品较之成人的还要来得精美,尤其15岁那年,她以126元的价格卖出第一幅绣品,以刺绣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刺绣便成了她的一个梦想。随后的结婚、生子、持家,为生计操劳,刺绣渐渐被生活的琐事挤出日常,那个梦想,就仅仅是爱好和练手,但正因为爱好的练手,她的刺绣技艺一直出类拔萃,从未荒废过。

    2013年,随着文山州大力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全力挖掘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大力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新兴产业,在维摩乡党委和长岭街村委会的大力举荐和支持下,王陆芬毅然放弃了年收入二十多万元的水果生意,回村扛起刺绣重任,带领村中26个绣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道路。

    然而,创业之路比她想像的还要艰辛,尽管有了党委政府的扶持,但因为绣娘绣工良莠不齐,生产规模过小,客源狭窄,仅仅小范围打出点名气,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产品卖不出去,挑灯夜战做出来的绣品换不成钱。望着村里想要“以技换钱”的绣娘一双双期盼的眼睛,王陆芬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晚上久久难以入眠——自己带领绣娘做刺绣产业,却未能令信任自己的姐妹们赚到钱改善贫困现状,不止愧对父老乡亲,更对不住信任自己的党委政府。2014年,不甘心的王陆芬成立了砚山县白沙坡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次年,又注册成立了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解决了没有经营主体组织生产的难题,为后来的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份额打下坚实基础。她致力于学习、培训、拓展商业渠道,人手不够,找!资金不足,卖车!技术不行,到先进的刺绣商业化苏杭地区学习,再举办培训班,将技艺传授下去!她把分散各处的绣娘当作公司工人,把全县、全州各村寨当作公司生产车间,打造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捻力聚心向成功奋进。通过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协会+合作社+公司+电商+绣娘”模式,在宣传发动、强化培训、搞好服务、市场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下功夫,2018年,又建成了白沙坡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实现刺绣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取得了初步成功,王陆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她深知刺绣,技与图是两大根骨,只有壮大它们,才能更上一层楼。聪慧的她大胆创新,将白沙坡彝家传统的平绣、打籽绣、数山绣等等与壮族的盘金绣、苗族的十字绣等相融合,又将生产生活中的花朵、飞鸟、游鱼、蝴蝶等抽像剥离,以绣图的方式在布上一一赋予生命,先后设计了26类126种刺绣样式,为白沙坡刺绣锦上添花,提高了档次。

    白沙坡刺绣产量逐年提高,绣娘手中的“产品”已不愁变为“商品”,合同上的数字变成了绣娘包里沉甸甸的钞票,跟着王陆芬干的绣娘们尝到了甜头,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支玩转指尖针线的娘子大军中,以空暇时间挑针捻线,在打工、农作之余兼职取酬。2019年,合作社实现了销售额480万元,较之起步初期番了11倍!

    王陆芬(左二)刺绣培训现场为参训妇女讲解刺绣技巧

    砚山县白沙坡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站稳了脚跟,打响了名气,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走上这康庄大道,依然还有许多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下的姐妹找不到出路,“品牌发展”在她的心中渐渐次要,而“脱贫攻坚”四个字,在她的心里越发比重上涨。一枝独秀不算强,共同富裕才是春!王陆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脱贫攻坚,共同致富,这才是达成自己梦想的奠基石。于是,她改被动为主动,到建档立卡户家“推销”起刺绣来。

    李孝敏就是这样一个受她“推销”所“蛊惑”的人。李孝敏仅仅大了王陆芬两岁,但因丈夫不思进取,农耕荒废,家里一穷二白,成为了一户“拖后腿”的建档立卡户,早早的就头发半白。王陆芬看中了李孝敏吃苦耐劳的优点,先让李孝敏上培训班,从最简单的入手,手把手教授绣技,渐渐的,李孝敏的绣技开始提升,成熟,成为了合作社里的刺绣骨干。李孝敏一边外出打工,一边利用空暇时间刺绣,2018年,王孝敏一家从低矮破旧的危房中搬出,住进了三层小洋楼中,甩掉了“贫困”这顶沉重的帽子。

    较李孝敏的积极上进,另一位建档立卡户的女主人李采娜就要难以说服得多。李采娜一开始听到王陆芬想要吸纳她为绣娘时是退缩的。她担心自己粗手笨脚拈不起针绣,根本就走不了那条刺绣致富之路。王陆芬没有放弃,也是让李采娜从学习做起,从零做起。教授了基本的刺绣技艺之后,王陆芬让李采娜领了针线绣布回去,一个月后李采娜来找王陆芬,涨红了脸,期期艾艾拿出拼了一个月的“成绩”。只见那块绣布上针脚歪歪斜斜,配色突兀,实在拙劣得紧,实在连及格线都达不到。王陆芬没有露出丝毫不快,按着市价将钱递给李采娜,李采娜知道自己绣的实在过不了关,磨蹭半天只拿了十元钱,一溜烟儿跑得不见踪影,但却因为王陆芬这种无声的信任和鼓励,李采娜再次鼓足勇气又拿了针线绣布,没想到第二个月,李采娜竟交出了一幅九十分以上的“答卷”。此后,王陆芬旗下的绣娘大军里,又多了一位认真细致的绣娘,而这位认真细致的绣娘家,目前俨然盖了新居。

    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还有李兴兰、赵家秀……那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生计日渐好转,在脱贫的康庄大道上越发昂扬行走的故事,也是王陆芬为脱贫攻坚事业奔波劳苦、鞠躬尽瘁的故事。

    人生山巅的高度,王陆芬已然踏过,而今行去所求的,唯有人生的宽度,正如那千丝万线绘画而出的成品,只有长长滑过的丝线一针针绵密铺陈拓宽,才能成为璀灿耀眼的一片叶尖抑或花瓣,才能成为幸福的蓝图。(砚山融媒 供稿作者 王敏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