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西新闻 > 她是婆婆最忠实的听众 每周上门听“高音版”新闻联播
  • 她是婆婆最忠实的听众 每周上门听“高音版”新闻联播

    时间:2017-08-21 19:02:59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

    制图王辰翔

    “我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儿媳应该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可歌颂报道的。”8月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太原文明网评为太原2017孝老爱亲模范之一的梁瑞琴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梁瑞琴是太原市迎泽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一名卫生监督员,今年46岁。自1994年出嫁后,她便真心实意地对待婆家的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优良传统,伺候婆婆就像对待亲妈一样。她孝顺老人的事迹早已在邻里之间传为佳话。

    A 老人最想见她,每次给她背“新闻联播”

    8月12日,梁瑞琴像往常一样来到太原市迎泽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宿舍楼,88岁高龄的婆婆就住在这里。每个双休日来婆家报到,已经成了梁瑞琴雷打不动的习惯。除了利用工余时间帮助61岁的大伯子一起照顾婆婆外,她还背负着一个重要任务——听婆婆复述一周以来发生的各种新闻。梁瑞琴的丈夫是家中老小,母亲生他时,已经40岁。因此,婆婆比梁瑞琴大了42岁,这在婆媳的年龄差中算多的。也正因如此,婆婆对她一直比较宠爱,当成自己的女儿对待。“我婆婆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是老牌大学生,对公共卫生监督、防疫这块儿可以说相当了解。尽管她已是88岁高龄,但她对专业领域内的事情仍然十分关心。她现在视力受疾病影响,只能看到微光,听力也很微弱,电视、报纸、杂志都没法看,只能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世界动态。从早到晚,她的收音机都开着,不少大事,她比我们知道得还早。”梁瑞琴笑着说。梁瑞琴说,“自从老人去年摔跤骨折后,躺在床上的时间更多了,与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听广播更是成了她唯一的乐趣,我也成了她每周最想见到的人。”起初,婆婆总是拉着梁瑞琴唠家常,以至于梁瑞琴对于婆家家史的了解超过了婆婆的3个儿子。时间久了,这些都讲完后,婆媳之间没有什么可聊的话题。婆婆怕她不能坚持周末来看自己,便提出以后要给她复述或是背诵一周新闻。“你不知道这件事情对于老人的意义,她真的是把这个当成一件事儿来办,就像以前上学考试、工作汇报一样,每天她都十分认真地一遍一遍听新闻,找出其中她认为重大的或者与我们职业相关的,轮换着频道反复听,然后深深地记在大脑里。”每周六吃完午饭后,其他家人都在别的房间里午休、玩手机或是看电视,只有梁瑞琴坐在婆婆床前,等待“收听”。婆婆清一清喉咙,便开始播诵自己每周一次的“新闻联播”。由于听力不好,听不清别人讲话,所以婆婆讲话总是习惯性地用很大的声音,连其它房间的家人都嫌吵,但梁瑞琴从未要求老人小声些,她觉得不能影响老人的兴致。因平日工作繁忙,办公室里琐碎的事务很多,梁瑞琴也没有太多时间关心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情。久而久之,她也习惯于从婆婆这里获取新闻。梁瑞琴说,听婆婆讲新闻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没有特殊事情,双休日她是不会有其它安排的,“不能扫了老人的兴致。”况且,老人为了每周一次的“新闻联播”,还会特意换上漂亮衣服,以示她对此事和这个儿媳的重视程度。这让梁瑞琴深受触动,更没法爽约。

    B 大嫂不幸离世,她主动提出照顾大伯子父子

    梁瑞琴的丈夫比他大哥二哥小了十多岁,是家里最受宠爱的幺儿。然而,丈夫的大嫂在她进门前已经撒手人寰。丧妻之痛再加上下岗,大伯子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尽如人意,无心照顾孩子,整日沉湎于痛苦之中。那时的梁瑞琴刚刚23岁,正青春年少。然而,面对大伯子父子的生活窘境,她没有无动于衷,主动向丈夫提出,可以与大伯子父子一起居住,方便照顾他们。“我当时还年轻,对很多事情都不太懂。但是,看到十几岁的孩子没了妈妈,我就觉得心痛。丈夫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照顾家里人是分内的事,没什么可避讳和计较的。”梁瑞琴说,丈夫见她这样深明大义,自然同意她的决定。于是,好几年间,梁瑞琴夫妇一直与大伯子父子住在一起,直到侄子成人,大伯子也从丧妻之痛中走了出来。现在,大伯子完全把梁瑞琴当成自己的亲妹子看待,有什么知心话或是生活中的烦恼,都会对她讲。

    C 母亲对待婆婆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她

    提到“孝老爱亲”,梁瑞琴自然就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梁瑞琴祖籍原平农村,她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时来到太原,娶妻生女,定居于此。每逢年节,他们一家人总要回老家看望家人,即使生活困难,妈妈也总会带点薄礼回去。上世纪80年代末,80岁的奶奶得了急症到太原治病,随后便住在梁瑞琴家里,直到去世。“在长达10年时间里,我从未听妈妈抱怨过一句,也没见妈妈和奶奶红过一次脸。奶奶总是夸妈妈孝顺,而妈妈也总是逗奶奶开心。也许是她们婆媳之间的态度影响了我和我的姐姐妹妹,我们在结婚以后和婆婆相处都十分融洽,都没抱怨过。这也许就是人家说的家风潜移默化的作用吧。”梁瑞琴说。2012年起,梁瑞琴的婆婆因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药不离身,身边也不能缺了人照顾。由于婆婆再婚的丈夫也已80岁有余,为了不拖累对方,梁瑞琴夫妇主动出面与对方的子女协商,将婆婆接回家中照料。虽然老两口现在分居,但对方子女时不时会带老人过来看望婆婆,邻居直感叹,如今像这样相处和睦的再婚老人家庭实在是不多见。2016年,婆婆晚上起夜时不小心摔跤骨折。儿子、儿媳、孙子等7个人轮番上阵,白天黑夜地伺候老人。“尤其是我大哥,白天我们6个人轮班,夜里就是他守着老人,辛苦极了。所以,孝老爱亲这个奖应该属于整个家庭,不能算我一个人的。这大概也是你所说的家风。”梁瑞琴说,正是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婆婆在88岁高龄时,依然能从瘫痪状态下恢复站立,正常上下楼,“这在很多老人身上是不可想象的。当婆婆能走下轮椅,迈出第一步时,我们全家都高兴地叫起来。你无法想象她这一步是多么艰难。”说起孝老爱亲,梁瑞琴总是显得那么谦虚。她认为照顾好老人是天经地义且最最平凡的事情。“我家楼下有一户邻居,老太太一人独居,儿子每天晚上都要回来看看。老太太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他就坐在一边,虽然两个人交流得不多,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不放心所以天天回来。这不也是孝老爱亲吗?如果每一个子女都能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老人们还用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吗?所以,我现在最怕的不是服侍老人,而是怕老人没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梁瑞琴这样说的时候,脸上的笑容特别灿烂,特别朴实。

    本报记者 张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