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西新闻 > 临猗农商银行对贫困户一律上门服务——贫困户贷款“最多跑一次”
  • 临猗农商银行对贫困户一律上门服务——贫困户贷款“最多跑一次”

    时间:2017-08-01 21:06:32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作者:

      临猗农商银行牛杜支行行长闫斌(右一)带领工作人员,在贫困户杨三科的枣树地里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

    “按个指纹,钱就到账了,而且就跑了一次,这服务真是细到家了。”说起临猗农商银行牛杜支行,牛杜镇王寮村的贫困户李增胜和杨三科纷纷竖起大拇指。从牛杜镇街上的牛杜支行到王寮村,开车大概需要十五分钟,该支行行长闫斌已记不清这条路跑了多少回。自从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以来,该支行工作人员经常进村入户,摸底了解,精准帮扶贫困户。李增胜盖房装修钱不够,该支行就为其贷款5000元;杨三科枣树投入缺资金,该支行就给其授信5万元。“精准扶贫,就是要扶到根子上、帮到点子上。”闫斌说,贫困户从提出申请到拿到钱,只需要跑一趟,其余手续都是农商银行人上门办理。

    盖新房娶新娘

    六月的河东,偶有细雨微风。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踏着泥泞的小路,闫斌再次来到李增胜家。“这房子是才盖的,没有这房子,媳妇是娶不到家的。”闫斌开玩笑地说。在同龄人中,李增胜是结婚比较晚的,这和他不善理财有着很大的关系。20多岁时,他被人介绍到河津一砖窑下苦挣力气钱。没成想,干了一个月,苦是吃够了,钱却没挣下。看看情况不妙,李增胜就和几个工友不干了。不幸的是,回家路上他摔到了山沟里,昏死过去。等他醒来,已经是十几天以后了,因此还留下了后遗症。身体恢复后,他借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车,跑到运城搞运输。一干就是十几年。这段时间,他正年富力强,起早贪黑什么货都送,每年少说也能挣三四万元。可是挣得多,开销大,再加上没有很好的计划,他并没有攒下钱。直到去年回到家,身上也才几千元。回家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他的父亲当过兵,参加过解放大西北战争,如今八十好几了,行动多少有些不便。回到家,李增胜也没有闲着,给村里的建筑队打工,一天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能满足日常支出。可家里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盖的,自己还没有成家,老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也无可奈何。去年11月,牛杜支行工作人员进村摸底,建档立卡,得知李增胜谈了一个对象,并且用最小的成本给门房“改头换面”,但是就算是简单的装修于他而言也是无能为力。经过调查了解,该支行为他评级授信一万元。这笔贷款前期所有的手续都是在李家完成的,李增胜只到支行按了个手印,就取到了钱。他用其中的5000元钱,给家里稍微收拾了一下,剩下的钱就买了肥料投进了地里。李增胜还有七亩耕地,其中五亩桃树、两亩油葵,照顾好了能落个零花钱。“今年2月,他结婚的时候,还给我打电话了,让我过来吃喜糖呢。”闫斌说,“这是个能吃苦的人,老实能干,之所以贫困,是自己不会打理。现在好了,有媳妇操心着,生活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确实如此。结婚短短三个多月,李增胜置办了一台液晶电视、一辆电摩托和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单是这三大件就价值一万多元。而且他媳妇也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模有样。盖了新房娶了新娘,在农商银行的支持下,李增胜的生活总算有盼头了,“过去老是飘着呢,现在心定了,就好好干。贷款只有一万元,咬住牙几个月就还清了。”鉴于此,牛杜支行又将授信额度提至3万元。看着儿子的终身大事有了着落,李增胜的父亲心里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闫斌说,“上次来的时候,他父亲的精神不是很好,这次状态看着不一样了。”对于未来的生活,李增胜也充满信心,“挣下钱再盖两间新房,再添置一些家具,再给家人买几件新衣。”

    背靠枣树好乘凉

    王寮村有一座墓,远近闻名,墓的主人是一位古代巨商,名叫猗顿。这位布衣商圣生前“富甲天下”,“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后世对其极为推崇。或许受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杨三科很早的时候就在牛杜镇街上开了一个门市部,修理农机、经营农具。当时租了四间门面,雇了两三个人,每年多少能挣四五万元。乍一听,这哪是贫困户呀,还提供就业岗位,造福社会了嘛!“挣得多,花得也多,看病、上学太厉害了。”杨三科说,“父母和奶奶都是因病去世的,生前看病可把钱花咂了,还是没有留住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上到哪儿,他就供到哪儿,等到大学毕业,十几万元也投进去了。更为悲剧的是,六七年前,杨三科还在镇上做生意,家里发生了一场大火,不仅把自己的房子烧得片瓦不剩,甚至还殃及邻居的房子。“辛辛苦苦十几年,一下回到解放前。”想起那个火,他无奈地说。病、灾、学,就像三座大山,压得杨三科透不过气来,好在危难时刻还有农商银行。早在2014年,农商银行就为他贷款3万元,用于资金周转。“他原来开的门店和支行就是对门,对他还是比较了解的。”闫斌说,“知道他的情况后,我们主动上门,为他分忧解难。”只要人不泄气,灾难总会过去。把镇上的业务处理后,杨三科去年回到了村里,开始专心在19亩耕地上做文章。“7亩桃树、12亩枣树,经营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他说,“今年年初给地里投资时,就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闫斌在走访中,得知杨三科的难处后,当天将他的授信额度升至5万元,并告诉他,如果需要还可以想办法。和李增胜一样,杨三科仅仅到支行按了一次手印,就在村里的金融服务站取到了钱。不仅如此,为了加快杨三科的脱贫步伐,闫斌还给其打气鼓劲,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比如给枣树搭棚。闫斌经常走村入户,了解到不少枣业合作社的经营之道。“给枣树搭棚,虽然投资大,但收益高。”他说,“搭棚后,既能防雨防寒,还能保值保收。棚里的枣,含糖量高、着色度好、成熟早、品质佳,固然价钱美。”听了闫斌的话,杨三科心动了。他决定今年后冬,先给枣树搭上两亩的大棚试试。“这都是村里的能人,稍微一扶,就起来了。”闫斌告诉笔者。前不久,杨三科的儿子大学毕业到上海找了份工作,暂时安定下来。现在,家里就杨三科一个人,他专心经营着地里的枣树,靠着枣树好乘凉。扶贫动真格,不摆花架子。如今,让贫困户贷款“最多跑一次”,已延伸到临猗农商银行的各个支行,从行长到客户经理,他们承诺,“能一次跑好的绝不让跑第二次”。正是所有农商人细致周到的帮扶,才有了一个个贫困户拔穷根、摘穷帽的喜笑颜开。

    裴晓威 谢会娟 冯凤莲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