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西新闻 > 行摄华夏 航拍中国 吕凤霄
  • 行摄华夏 航拍中国 吕凤霄

    时间:2019-09-26 00:00:00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

    20190926_edf7fb26d45e0748c0b29bbb9dfd0630.jpg

    20190926_5c3ba69c0bfe3c2f173f1b2a3a9ec38b.jpg



      80后吕凤霄,身量一般,面相普通,坐在山西晚报记者面前,没有一点儿“火遍全网”的气场。他的眼神明亮灵动,让人生出“他一定很聪明”的想法。细细地观察,发现他的小臂肤色黢黑,且几乎要和大臂一样粗。不过,想想他摄影师的身份,也就不意外了。
      吕凤霄是大同人,他说自己“生在华北,学在西北,活在华南,心在四方”,原先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拍的照片,也没有发表在专业的摄影报刊上。去年以来,出自他个人朋友圈和公众号“白中黑艺术”的一张张航拍照片突然走红网络。这些照片,拍摄的是中国各地城市乡村以及自然风光,因为16:9的画幅,被全国各地的人用作手机屏保,摄影界就这样奔出一匹黑马,多家媒体称他为“中国航拍第一人”。
      吕凤霄简介:
      山西大同人,1982年生。
      被誉为“中国航拍第一人”;著名跨界艺术家、摄影师、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园林专家、旅行家、书法家、手艺人;“中国摄影家”年度人物;“摄影之友”年度人物;“更广州”年度人物;东战陆军某部“特约记者”;“国际花展设计金奖”获得者;“白中黑艺术”创始人。
      曾受邀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举办个展;是全国多个电视节目的特邀嘉宾;一条、二更、sola等微纪录片主角;“造就”讲者;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台、上海图书馆、广州日报、山西晚报、东战陆军、华南理工大学、尼康嘉年华、poco摄影网等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特约讲师;央视、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中国国家旅游等机构合作摄影师;其本人及作品曾被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外媒体多次报道。
      代表作:
      《鸟瞰神州1》《鸟瞰神州2》《飞粤广东》《花城魅影》《航拍军营》《全景中国》
      追求的艺术源于生活,略微高于生活
      中国的摄影师不计其数,为什么他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和声誉?
      是他拍得最早吗?不见得!
      用无人机航拍,大概始于2014年,最先开始尝试的,一定是能负担起这种昂贵“玩具”的玩家。
      是他拍得最多吗?有记录可查的5000多公里航拍历程,以及四十多万张图片,内存一百多个T的素材,但“最多”可不敢轻易说,毕竟“人外有人”嘛。
      是他拍得最好吗?这种话媒体不敢下定论,他自己更不会这么说。
      最大的可能,是他拍摄全面,风格鲜明。
      让他走红的《鸟瞰神州》系列,大部分的图片呈现着这样的特点:
      16:9的竖画幅、对角线构图、绚烂的色块、清晰的线条、强烈的对比以及低空垂直拍摄。尤其是低空垂直拍摄。
      摄影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门类。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工具的依赖。相机之于摄影师,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书画家手中的笔。摄影器材的每一个进步,都能更忠实更准确地传达摄影师的意图、理念,实现摄影师的创意、思考。不排除大师级的摄影家能用最原始的相机拍出最精美的照片,但对于大多数搞摄影的,对于先进摄影器材有种偏执的迷恋、渴求、期盼,宁肯冒着“单反穷三代”的风险,也要去入手拍得更清、拍得更远的镜头,这癖好即使是圈外人也知道。有些时候,还会给圈外人造成一种印象,摄影家作品的好坏、摄影技术的好坏,取决于摄影器材的优劣。
      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实现和逐渐普及,给所有摄影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原先,想完成同样的作品,得爬上高楼或者得乘坐飞机,还要有最先进的相机。现在,在地面就可以操作,而且,角度更多,细节更丰富。进了这扇大门的摄影师,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上帝视角”,所以自然地会追求“飞得更高”。于是,他们的作品,大地山川一览无余,高楼广厦犹如蜗壳。冲击力有了,震撼力也有了,但“站”在高空俯视人间的他们,作品有了“万物刍狗”的气质和“阅尽沧桑”的疏离感。对于他们的作品,观众只能赞叹惊呼、顶礼膜拜。
      吕凤霄则不然。他《鸟瞰神州》系列的图片,无人机大部分在不超过100米低空拍摄,所以,不可能像一般的航拍图片那么宏大壮观气象万千。你能看到,他的作品一直强调自我的立场,似乎可以说是“大视野中的细节”,或者说是“于沧海中见一粟”。如果说俯视是“神”的角度,吕凤霄的这个“神”一定有颗童心,喜欢好奇地窥探和观察人间。比如,他在黑龙江牡丹江拍东北虎。一般摄影师拍动物,喜欢靠近,追求纤毫毕现,甚至一个虎头会占满整个画面。但吕凤霄的照片,却是一大片雪地上,两只如逗号般的老虎。说远不远,你能清晰地分辨出老虎的动作、毛色;说近不近,老虎的姿态、神态并不分明,有种我们蹲下来观察蚂蚁的感觉。还有他拍摄的广东佛山鸭子养殖场,突出了“吕图”风格的对角线、大色块和疏密白绿对比。读者看到这幅图,若不听解释,真不会知道那些白色的点是鸭子,一旦知道了,就会被逗得哈哈大笑。
      镜头是摄影师眼睛的延伸,通过镜头去看世界。所有人都处于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并不一样。有着独特视角的吕凤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异样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既是整体又是一隅,和人间虽有距离但却绝不疏离。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吕凤霄的摄影能被称为艺术,那就应该改成“艺术源于生活,而略微高于生活”。
      “不敢往高飞”的摄影师喜欢做减法
      山西晚报记者曾问过他,为什么会采用低空拍摄这种手法。他开玩笑地说,“不敢往高飞”,但对于他这样一个老练的能手持无人机升降的资深玩家,这话并不可信。追问下,他才说,“摄影是减法,仅此而已。”
      《庄子》里有一句话,“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终至于无为”。吕凤霄搞无人机航拍,先减去了空洞的宏大,又减去了无谓的繁琐,于是只剩下了纯粹的色彩、线条,还有画龙点睛的对比物,让他的许多作品,呈现出一种空灵玄奥的美感,和道家哲学十分相近。联想到他的个人公众号“白中黑艺术”之名,似乎也和太极图有着割扯不断的联系呢。
      镜头是摄影师的工具,但是,如果摄影师不能突破工具依赖,那么,他本身反而会成为镜头的工具。
      作为一个贸然闯入摄影圈的业余玩家,在这一点上,吕凤霄可能具有天然优势。他练过书法,学过绘画,甚至靠手工也能养活自己,能自由出入多个行当。虽然说,在技术层面,他可能不如许多资深摄影师,但若说作品少些匠气,少些约束,并能广泛吸收营养,和众多别的艺术触类旁通,他却是最特别的。他做了十几年园林设计,据说这和摄影是相通的。做设计的时候,不经意会从构图和空间方面来审视摄影,尽量使游客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大自然中拍摄到美的东西,也会运用到设计当中。相对应的,摄影的时候,会以设计的思维去寻找美的景象,比如说“鸟瞰神州”这个系列,其实也是类似于设计中的平面图。又比如他少小练习书法,后来摄影时,就运用了书法讲究的章法、留白等表现手段。
      更何况,搞摄影十多年,他坚持“不拜师,不入会,不投稿,不参赛,不签约,不混圈”,拍摄全出于兴趣和爱好,只图自我表达,这才是他的作品最可贵之处。
      吕凤霄靠摄影走红出名,然而他现在还是这种业余心态。因为业余,所以无所顾忌,因为业余,所以也心无旁骛。
      2007年,他初入户外圈,作为“驴友”,四处旅游,为着记录美景,同时也是园林设计工作所需,他买了个卡片机开始拍照片。而真正要入圈“玩摄影”,还得到两年后买第一台单反,从此一发不可收。
      吕凤霄五次行摄中国,普通拍摄、延时摄影、无人机航拍、拍摄中国环保状况以及最近的全景中国拍摄。这是真正的拍遍中国,因为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他每一次都会走到,风光、人文、航拍、微距等各种题材各种手法都会用到,他觉得,只有这样,他看到的世界,才会和观众产生共鸣。
      采访中,他几次感慨,中国真是太美了。高原、沙漠、海岛、森林构成了自然之美,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样丰富的风土人情构成了人文之美,这样的美,值得所有人都去领略。另外,“一路上最美的风景是人”,他用了大半时间,向我们讲述了一路上令他暖心的事情。而观众也往往感慨,从没有在这样的角度下,观看过中国的美。
      因为中国如此之美,所以,他无法容忍丑陋的存在。在拍摄的过程中,他发现污染造成的中国大地上的疮痍。自认还是一个“有情怀的文艺青年”的他,就用影像记录下了这些场景,命名为《神州之殇》,希望大家都能对中国环境保护现状加以关注,让大家都能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以推动中国的环保事业。那些照片,有海洋污染,有土地沙化,有被垃圾堵塞的河流,有被矿场吞噬的森林,那些照片,有着他一贯的风格,单看照片,并不让你感到恶心反感,反而具有一种诡异的美感,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就不止触目惊心那么简单。而拍摄这些照片,又会有许多可想而知的困难,但他依然坚持做完整个选题,并成功展出。支持他做这件事情的,他说是“那点儿理想”。
      吕凤霄现在很忙,山西晚报记者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他,马不停蹄,办展览、上节目、当嘉宾,当然还有继续奔波拍摄。他说,如果有更新的技术手段出来,他会再进行一次拍遍中国之旅。

    山西晚报记者 李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