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山大教授留德23年后带技术团队回国,欲重入中国籍
  • 山大教授留德23年后带技术团队回国,欲重入中国籍

    时间:2017-05-16 22:38:23  来源:齐鲁网  作者:

    齐鲁网济南5月16日讯在山东大学有一位特殊的教授,拥有德国国籍的他,想要重新恢复中国国籍。

    他叫张友明,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德国学院(筹)院长。可这个操着南方口音的中国面孔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教”。因为他现在的国籍是德国,而这个德国国籍现在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

    人都已经从德国回来好几年了,还竟然是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这尴尬境地给张教授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拿德国护照在中国生活很不方便,因为我现在出差很多,一个星期好几次,每次要么我就去售票点取票,要么我就要去火车站排队取票,很麻烦。”

    要说这德国国籍,还得从1990年开始讲起。那一年,张友明自费公派到德国留学,在取得了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又成为了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首创者之一。在之后十几年的科研工作中,他一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德累斯顿技术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张友明教授告诉山东卫视《调查》记者:“主要应用在两个大的领域,第一个大的领域就是做人类的遗传改造,第二个就是微生物药物。都在药物上面用处很大,一个是抗体药物,一个是化疗药物,抗肿瘤药。”

    张友明教授拥有10项相关国际专利。他原创性发明的“Red/ET重组工程和直接克隆技术”是DNA工程技术上的突破,能够完成传统DNA克隆改造技术不能解决的难题,对研究人的遗传病,研究人的基因有着前瞻性的意义。目前,在全球所有大的医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都在用这项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应用。但张友明在德国获得了这么多的科研成果之后,并没有打算在德国继续发展,他脑子里一直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国!

    “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把这项技术在国内推广起来,应用起来。符合国家大的需求,环境、医药、教育,都是国家比较急需的。”张友明教授表示。

    可是回国就意味着他要放弃在德国独自打拼的一切。暂且不论物质生活和工作待遇,单就科研条件来说,回去以后能跟德国相比吗?回国之路,又谈何容易呢?

    “还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国家也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从这片土地出去的。”张教授在国内考察了一圈,最终选择了山东。

    张友明教授给记者介绍: “我们叫“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级的平台,国家一年投资有一千五百万,一千六百万。西方实验室都非常羡慕我们。”

    国家对科研事业的重点扶持和巨大投入,令张友明非常振奋。2013年3月,张友明作为高级杰出人才被山东大学引进,被聘为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自此他辞去了在德国自创公司首席科技官的工作,全职加入山东大学。因为他坚信,只有依靠这个国家级实验平台,才能更好更快地追逐他的科研梦想。张教授称:“我真是发现不比德国研究水平差,基本是持平的。科技部评估的时候,把我们定的是跟世界水平是并跑的。”

    作为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教授已经回国四年了,可是中国国籍迟迟办理不下来。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现在德国有点卡我,他没别的原因,就说你得排队。我说排多久啊,他说得三到五年。”

    德国人当然不愿意这么轻易地让这个掌握世界DNA核心技术的人才回到中国。可这丝毫没有阻挡张教授回国的决心,他最终不仅回来了,而且还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起回到了祖国。

    张友明团队成员卞小莹告诉记者:“其实当时我在德国的博士导师也是建议我多呆几年,我觉得回国发展前景更好。现在缺高端的人才回来,把这些高价格的仪器利用起来。能够得到更好的成果。”

    国家强大了,对人才更有吸引力。近年来,中国从曾经的“人才输出国”逐渐转变为“人才进口国”。而张友明更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桥梁,他把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在山东大学期间的任教经历向德国的同行和朋友宣传,甚至把自己在德国的邻居也“忽悠”到了山东。

    【编后】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是齐鲁文化传承下的精髓,不管是留学生,还是引进高端人才,都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