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32年,两代医者与患者的不断连线
  • 32年,两代医者与患者的不断连线

    时间:2017-06-15 21:27:5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昨日,姬绍先(中)给年轻医生念刘建国当年来信,医术和情谊在两代医者间薪火相传。 (记者 龙华 视界网 马遥遥 摄)

    昨日,一名贵州考生的家长微信一位武汉医生:“小儿子高考结束了,感觉考得还不错,我希望他能学医,做一个像你们一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收到微信的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潞,发微信的是贵州遵义人刘建国。32年来,刘建国人生的每一份喜悦、每一个转折都会跟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分享。从前是一封封信,后来是一个个电话,现在是一条条微信。

    信纸间的医患情

    1985年5月,23岁的贵州小伙子刘建国被家人带到武汉市第二医院(现为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时,他已“心如死灰”。

    从记事起,刘建国的脖子就像是有根筋扯着,头不由自主地向左偏。睡觉不能用枕头,找工作时招聘单位看到他直摇头,对象也找不到……

    北京、上海……家人带着刘建国四处求医,到处打听治疗方法,但一次次碰壁。

    他们辗转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姬绍先主任接诊。经过仔细检查,刘建国被确诊为痉挛性斜颈。随后,姬绍先主刀,用当时世界首创的痉挛性斜颈三联术为他进行手术。术后,刘建国的斜颈有了明显好转。出院时,姬绍先鼓励小伙子,“抬头面对生活,我们和你在一起!”

    当年9月26日,刘建国从贵州寄来了第一封信:

    “姬主任您好!现在我的头部能和其他人一样立正,我终于找到了工作,成为遵义纺织厂的一名工人,现在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多亏您的治疗和教导……”

    姬绍先收到信件,当即热情回信,鼓励小伙子继续“乐观面对生活”,还在信中指导他康复锻炼的方法。

    自那以后,刘建国把人生每一次进步都用书信告诉姬绍先:“结婚啦,爱人是厂里的同事”“生了个大胖小子,请姬主任给取名字”“儿子长大了,家乡变化了”……一次次收信,姬绍先一封封回信,持续了20年。

    2003年,姬绍先退休。熟知这对医患故事的科室年轻医生梁健、王潞主动找到老主任:“老师,刘建国以后的通讯回访我们跟您一起完成!”“好啊!我们一起来!”姬绍先说道。

    学医志愿牵住两地心

    2006年5月,刘建国家里装上了电话,书信联络变为热线沟通。每当遵义区号的铃声响起,姬绍先总是笑着拿起听筒。

    2016年10月,刘建国家里装了宽带,儿子又教会他如何使用微信。

    家里的亲戚朋友都知道,刘建国在武汉有“亲人”。

    刘建国常常讲起武汉医生是如何改变其人生的故事,还兴致勃勃地告诉儿子:“你的名字就是武汉的姬伯伯取的呢!”

    今年,刘建国的小儿子高考,估分情况良好,想报考医学院。刘建国第一时间就给王潞发了微信。王潞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姬绍先。

    已经76岁的姬绍先马上给刘建国打电话,将目前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录取等情况,细致地分析给刘建国听……

    医者传承的除了手术刀,还有不变的沟通

    30多年变迁,社会日新月异,当初的毛头小伙儿早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技精心慈的专家也已白发苍苍。通讯方式不断更新变换,但这份情谊从未变淡,不仅历久弥新,还在薪火相传。

    昨日,姬绍先告诉记者,自己几十年来和不少患者建立了密切的往来,收到全国各地很多患者的来信,给患者手写的回信总量超过800封。

    在该科值班医生办公室里,一本厚厚的患者电话号码本,记满了在这里治愈痉挛性颈斜的患者信息,粗略统计超过1200余人,横跨各个年龄、职业,还有海外华人。

    现任神经外科主任李俊说,从老主任姬绍先起,神经外科都有保存病人资料和回访病人的制度。“年轻医生从老一辈专家接过的不仅是手术刀,还有一份份承载着信任、感激的资料和情谊;传承的不仅是精湛医术,更是如何用仁心和患者做好每一次沟通。”(记者 龙华 通讯员 马遥遥 卢亚芳)

    (责任编辑:刘晓丽)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