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拥抱新年第一缕晨光 让逐梦脚步轻快铿锵
  • 拥抱新年第一缕晨光 让逐梦脚步轻快铿锵

    时间:2019-01-02 08:01:27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

    图为:进取 本报记者(右)在隧道内采访

    图为:腾飞 机长刘利起飞前检查飞机

    图为:温暖 小学生向环卫工鞠躬致谢

    图为:新生 梁女士看着宝宝喜笑颜开

    图为:求知 黎颜冰和万骏(左)送祝福

    图为:怡情 范汉梅夫妇赏梅

    编者按

    新一年,新征程,新希望。新年第一天,本报六路记者走访节日中的三镇,探访新年首日的6个“第一”现场,与三镇读者共同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晨光,状写新年的喜悦与期盼。祝愿读者朋友新年奔跑追梦,共赴锦绣前程。

    大东湖底深隧掘进争分夺秒紧抓施工

    1月1日凌晨4时许,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工程――大东湖深隧项目工地仍被积雪覆盖,但在地下47.8米深的4-5盾构隧道竖井底,人头攒动,30余名工人正在竖井底部,跟着盾构机开挖这一排污“专列”。

    大东湖深隧是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让污水走地下,跨越武昌、洪山、东湖风景区、青山4个行政区,去年5月全面开工。该项目线路长、工期紧,因而需要加班加点作业。

    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三环线青化立交附近的4号竖井看到,一车满载渣土的汽车从盾构机内开出,被龙门吊缓缓吊出,渣土在寒冷冬日里还冒着热腾腾的蒸气。

    “这是该区间的第一车土,也是大东湖深隧新年掘进的第一环。”该工区负责人何斌说,该区间的盾构机于上月底下井,是项目投入的第四台盾构机,昨日开始掘进。该区间全长2.34千米,共2342环管片,隧道埋深在42米至56米,是整个项目最深的一段,计划今年8月区间贯通。

    钻进竖井口,记者沿着蜿蜒钢梯往下步行,不由得紧握围栏。3分钟后,记者来到地下47.8米深的井底,竖井底一侧,一个圆形的隧道已成行,盾构机正在作业。

    记者往隧道内走,温度比地面高很多,空气较浑浊、潮湿。盾构机虽大,但操作室很小,仅3平方米,只能蜷缩着身子进出。

    盾构机司机叫胡俊波,虽是90后,但已是一名有着6年操作经验的“老司机”,先后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地工作,2015年入职中建三局。他说,有别于地铁隧道,大东湖深隧是小直径排污隧道,隧道直径仅有3.2米,两个人在隧道内进出,只能在40厘米宽的走道板上背靠背,才能错开身子,且盾构机操作室也非常狭窄,一天工作下来,腰酸背痛。“项目工期非常紧,元旦也得上班。虽然辛苦,但项目早点完工,能早为武汉市民服务,内心还是很满足。”

    “项目17.5千米长的地下主隧,计划投入7台盾构机。新的一年,施工将更艰巨,已做好了春节加班的准备,争取早日完工投用。”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公司项目负责人余南山说,“迈入2019年,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深隧人’追的梦,是青山绿水梦、生态和谐梦。”

    楚天都市报记者黎先才通讯员周旭张家敏樊祥叙

    首个航班伴梦飞翔机票在手说走就走

    1月1日清晨,晨雾清寒,武汉天河机场却已是灯火璀璨。当大多数人还处在睡梦中时,执飞新年首个航班――MU2519的东航武汉公司已忙着做各种准备。

    MU2519航班7时20分从武汉起飞,经停上海浦东飞往日本大阪。凌晨4时刚过,机长刘利的闹钟就响了,这名80后的年轻机长已在空中飞行了近10个年头。洗漱完毕后,他开车从位于武汉光谷地质大学的家中出发,40分钟后抵达天河机场的东航武汉公司,开始飞行前的准备。

    与此同时,这个航班上的乘务组女孩子们也早早起床,整理仪容仪表几乎都要花上个把小时的时间。作为2019年最早一班武汉出港的航班,机长和乘务长都深知新年第一天第一班的非常意义。前一晚,2018年最后一个航班落地,安全的一年完美收官;今晨第一个航班腾空而起,预示着平安美好的开始……

    6时40分,旅客陆续开始办理登机手续。听说自己是2019年武汉天河机场第一名登机的旅客,杨女士高兴极了!她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武汉玩了3天,对汉口江滩、黄鹤楼等景点赞不绝口。提到新年愿望,她不假思索:“希望孩子身体和学业更加棒棒的!”

    当天航班上的旅客共有147位。147个梦想生动而激越:32岁的周先生专门带着没坐过飞机的爸爸妈妈圆一次飞行梦,他说,新年里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卢先生是新年第一天就出差,他说,带着商务谈判任务出发,希望新的一年公司业绩翻番!一对刚领证不久的情侣一起要去迪士尼游玩,他们希望今年怀上猪宝宝!

    记者登上客舱看到,尽管互不相识,但机舱内旅客们还是互相问候:元旦快乐!

    湖北机场集团相关人士称,40年前,坐飞机对武汉普通市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事情,40年后,武汉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2450多万人次。如今,从武汉出发已经可以抵达全球136个机场,其中国际及地区机场52个,航线网络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借助武汉覆盖全球的航线网,武汉人与世界之间只有一张机票的距离,说走就走,早已不是梦想。

    楚天都市报记者胡勇谋通讯员梅晓玲陶苏夏李军

    80名学生凌晨街头送礼包关爱环卫工

    “环卫伯伯,你们辛苦了,喝口姜茶吧!”昨日凌晨4时许,正在武昌中南路街头除雪融冰的环卫工,惊喜地收到了新年第一份礼包。

    泡上姜茶,拧紧杯盖,拎着装有围巾、手套的礼包,80名小学生分成八组,从武昌洪山广场出发,向正在马路上工作的环卫工人送去他们的暖意。

    10分钟后,第4组的同学,来到了中南路保利大酒店旁的人行道。此时,7名环卫工正在用铁锹捣碎人行道边的残雪。“这么冷的天,环卫工伯伯们已在路上干活,真辛苦。”育才二小12岁女生刘千墨说,报名参加送暖心礼包活动后,她激动得一晚上没有睡着。临行前,妈妈给她的礼包里,采购了点心和手套。“伯伯,你们辛苦了,喝口姜茶!”孩子们一齐递上装有姜茶的保温杯,随后深深鞠了一躬。“甜在嘴里,暖在心里。”55岁的环卫工杨春苹边喝边说,“谢谢小朋友们的爱心,你们冷不冷呀?”“看,我们戴着帽子,围着围巾,还戴着手套,一点不冷。”9岁的曾晨皓小朋友说,你们肯定很冷,我们给你们准备了围巾和手套。

    在他说话的时候,另外9名同学,将各自准备的礼包,递到环卫工伯伯们的手上。7岁的金翰文小朋友,还将围巾戴在了杨春苹的脖子上。

    “江城下雪了,我们的环卫师傅们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将道路上的雪清运走,不让你们上学的时候摔跤。”武昌城管中南清洁队队长张恒毅说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连声叫好。

    “你们要注意身体啊!”同学们告别环卫工伯伯,继续沿着中南路前行。此时,有同学提议,“环卫工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帮他们捡垃圾吧!”一路上,同学们拿着塑料袋,争相捡拾人行道上的烟头纸屑。1200米中南路走下来,马致林同学与隗奥宸同学捡到的垃圾最多。6岁半的余子幸小朋友则捡了一塑料袋纸屑。随组跟随的妈妈李凤琴深有感触地说,不随意扔垃圾,就是对环卫工最好的关爱。

    谈及新年愿望,张恒毅说,他最希望队里的环卫工们都能平安健康,大家都能安稳地过上好日子。同时,也希望全社会都能来关爱环卫工,爱护环境,让武汉越来越美,环境越来越好。

    楚天都市报记者卢成汉通讯员刘玉红谢助全任俊毅

    全家人发红包鼓劲产妇生下新年宝宝

    用上分娩镇痛后分娩疼痛大大减轻,一边在待产室待产,一边在家庭微信群里抢红包……2019年1月1日零点06分,汉阳28岁的产妇梁女士在武汉同济医院顺产生下头胎女儿――7.5斤的女宝宝嘟嘟,她也成为该医院2019年首个新年宝宝。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该医院妇产科病房,刚进门就听见清脆而响亮的哭声,原来是嘟嘟刚睡醒想要奶吃。产妇梁女士看着怀中的女儿一脸幸福的笑容:“其实我的预产期本是一周前,谁知这个小家伙太淘气,硬是磨蹭到新年赶早出生。”她介绍,自己怀孕时便希望顺产,2018年12月30日晚11时许她破水发作,31日下午宫口开到两指半时进了产房待产室。

    在评估了羊水和胎心情况后,按照产妇和家属要求,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韩东吉为产妇进行了椎管内药物性分娩镇痛,“我感觉痛感大大减轻,饱饱地睡了3个小时,醒来后吃了一大碗稀饭,还走到产房门口和家人聊了会儿天。”梁女士说,医院的分娩镇痛团队让自己很安心,此外她在待产室里时,家人不停在微信群里为其加油鼓劲儿,每隔一会儿还给她发个红包分散她注意力,“我抢了3000多元的红包。”梁女士笑言。生产时因为有医疗团队的帮助,她没觉得很费力便生下了女儿,“当医生把女儿温暖的小身体贴在我胸口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那一刻太幸福了。”

    同样激动不已的还有梁女士的丈夫刘先生,“没想到女儿竟有7.5斤,妻子生产的艰辛可想而知,她真是辛苦了。”他说,自己很庆幸分娩镇痛为妻子减轻了不少痛苦,原来去年底,他看到报道说国家卫健委决定在全国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得知武汉同济医院是湖北省内第一家24小时提供分娩镇痛和麻醉医师24小时守护产妇的综合医院,于是和妻子商量选择这种方式生产。“我很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刘先生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女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全家人幸福美满。

    楚天都市报记者郑晶晶萧颢通讯员田娟

    六千读者泡在省图书海泛舟博闻增知

    昨日是2019年的第一天。许多读者来到湖北省图书馆,在书香中开启新一年的征程。

    省图书馆元旦当天9时开馆,由于室外天气寒冷,开馆前,不少读者集中在图书馆一楼室内安检门口等候开馆。人群中有少部分中老年人,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年轻面孔。

    上午9时,图书馆开放时间一到,人群便依次安检入场。来自湖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黎颜冰和同学万骏,从两个安检口一左一右,率先走进了图书馆,从容地找到了2楼东区的自习座位,开始了学习和阅读。

    接到采访邀请后,这两名还有些腼腆的高中生,很有礼貌地配合。谈到阅读,黎颜冰说,在书中能够感受到乐趣。“高中阶段,学习压力比较大,潜心阅读,能从繁忙的学习压力中抽身出来,仿佛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黎颜冰向读者朋友们推荐了《番茄工作法》的相关书籍。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大学生活的头几年,曾一度苦于学习效率低下,有一天意外找到了一枚厨房定时器,形状像西红柿,启发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研究出一套时间管理方法,并把它命名为番茄工作法。“即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情,直到规定时间结束便可短暂休息。通过番茄工作法,我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和阅读效率。”

    万骏说,一直很喜欢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但因为平时学业忙,补习课多,能够到馆学习的时间也非常珍贵。“图书馆的资源丰富,硬件环境好,在这里看书能够静下心来排除干扰。”

    谈及新年愿意,两人不约而同地说:“希望学业进步,以后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据统计,新年第一天,省图读者便超过6400人次,严寒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书友们求知学习的热情。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通讯员竺佳怡

    七旬夫妇踏雪寻梅教育子女傲雪凌霜

    大雪初霁,美景如画。皑皑白雪将东湖梅园打扮得银装素裹,蜡梅的开放也让梅园香气扑鼻。

    梅花是武汉的市花,蜡梅花在开春前开花,为百花之先,这也预示着武汉2019年的赏花,从东湖梅园正式拉开了序幕。

    尽管天气有些寒冷,但前来踏雪寻梅的游客络绎不绝。昨日,79岁的范汉梅和丈夫刘生桃,带着儿女一大早前来赏梅。

    范汉梅夫妇穿着棉衣、棉鞋,戴着厚厚的帽子,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步履矫健,踏着积雪吱吱作响。

    记者随他们一起入园,但见蜡梅花傲雪挺立,竞相绽放。满园黄灿灿的花苞,像金黄的铃铛,在雪花的包裹下,更显无比可爱。

    范汉梅和刘生桃,现居汉口,他们的名字一个带“梅”,一个带“桃”,都和大自然的美好植物有关。范汉梅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退休前是武汉市第66中学的数学老师。刘生桃祖籍上海,上世纪50年代末来到武汉,和范汉梅成婚后定居武汉,曾担任武汉市无线电变压器厂厂长。退休后,他们喜欢读书看报、四处旅游。范汉梅和梅有缘,退休后经常画画,给自己取了艺名“梅林”,画梅花是她的最爱。

    范汉梅的两女一儿,多在外地生活。今年元旦,子女们特意赶回武汉陪伴老人。“我们对东湖情有独钟,每年都来梅园赏梅花。今年辞旧迎新之际,武汉迎来一场瑞雪,梅花傲雪,不畏严寒。新年第一天选择带子女到梅园,就是要学习、传递梅花精神,教育子女不畏困难,坚强不屈。”范汉梅说。

    范汉梅夫妇走进中国梅文化馆,欣赏精美的蜡梅盆景,品鉴关于梅花的字画。有的蜡梅已经有上百年树龄,他们不时将鼻子凑到蜡梅跟前,近距离呼吸它的清香,相互不停地拍照。范汉梅一边欣赏,一边评价:“这些展览将蜡梅傲雪凌霜的花品,体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在标志性景点――“分外香”景观石前,范汉梅一家人一边合影留念,一边感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分外香。”范汉梅说,“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祝我们大武汉一天一个样,变得更加美好。”楚天都市报记者高东起通讯员邹卉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