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从“南下找米下锅”到产值2000亿元 鄂企创造“深圳速度”
  • 从“南下找米下锅”到产值2000亿元 鄂企创造“深圳速度”

    时间:2018-11-27 19:03:08  来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

    “深圳速度”建设者之一王毓刚讲述幕后故事。刘宇摄

    38年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从沿海响彻内陆。

    一年后,一支建筑鄂军——中建三局建设者们离乡背井,从湖北荆门“远征”深圳特区,建设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图为施工中的深圳国贸大厦。中建三局提供

    11月23日,“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主题活动走进深圳国贸大厦,曾经参建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者们故地重游,再忆“敢为天下先”的“深圳速度”,传承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从南下“找饭吃”到产值2000亿

    “咱三局人独守湖北,会怎样?”“要不要去特区闯闯?”在国贸大厦49层的旋转餐厅,一段饱含激情的诗朗诵《礼赞“深圳速度”》将时光拉回到37年前。

    时任国贸工地主任、施工指挥的骨干王毓刚,如今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回忆,改革开放之前,建筑施工企业被视为消费国家资本积累的队伍,因为只有国家有资本积累才能投资搞建设。改革开放后,国家要求企业自己找米下锅。而当时,三局一公司在荆门建设的项目都已完成,正面临着“断炊”的危险。

    从荆门南下深圳“小渔村”,是无奈之举,也是争先豪情。从一个6000平米的深圳人民医院门诊楼小工程起步,为保证建筑高质量,“四砸马赛克”,打响了建筑鄂军的名号;紧接着中标大型港资项目金城大厦,又为竞标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放弃“肥肉”金城;建设国贸大厦过程中的失败、质疑、讥讽,背水一战后的成功、喜悦:在王毓刚老人的讲述中,仿佛像一帧帧电影画面,浮现在眼前。

    “深圳速度”靠的是什么?国贸大厦完工后,中建三局作为施工方曾发表过一篇技术总结类的文章,署名“齐智”,意为这座楼是大家齐心协力、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今,这支从湖北荆门出征的“建筑野战军”,业务已拓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和海外10多个国家,成功迈上产值2000亿元的平台。

    图为深圳国贸大厦封顶仪式。中建三局提供

    图为建成后的深圳国贸大厦。中建三局提供

    三次滑模失败到“空中造楼机”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深圳国贸大厦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而“深圳速度”诞生的背后,正是因为中建三局在建设过程中首次采用了大面积内外筒同步液压滑模技术。

    “事不过三,第四次试滑,那就叫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活动现场,70多岁的王毓刚回忆往事依旧掷地有声。第一次试滑,滑模起提速度过慢,墙体被严重拉裂。第二次、第三次……连续失败的阴影,笼罩着1600人的施工队伍。时任三局局长的张恩沛立下“军令状”——“滑不成功,我们坐牢都可以”,并向深圳市领导要求再次试滑,还冒着政治、经济风险一次性购买了2架爬塔、3台混凝土输送泵和1台混凝土搅拌站,以保证施工现场混凝土的供给量。

    终于,第四次试滑成功,施工也从7天一个结构层,提升到4天一层;建至19层,达到3天一层,而且质量完全合格。“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就此诞生。

    图为“空中造楼机”建设武汉绿地中心项目。中建三局提供

    从国贸大厦应用的滑模技术,到广州西塔自主研发的顶模体系,再到如今应用到武汉绿地中心的“空中造楼机”,超高层建造神器已经成为中建三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杀手锏”。截至目前,中建三局已承建、参建全国20个省区市的第一高楼、500米以上摩天大楼7座、300米以上高楼50余座。

    据介绍,“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主题活动今年4月从雄安启动,全程历时8个月,活动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9个国家,走进40多座城市,50多个超级工程。

    (湖北日报讯见习记者刘宇 通讯员程超、李煜)

     

    (责任编辑:连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