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国企高管不干了回家种枇杷 宜昌男子立志要“再造故乡”
  • 国企高管不干了回家种枇杷 宜昌男子立志要“再造故乡”

    时间:2018-05-15 21:11:3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图说:谢宜均和他的枇杷园。

    采访宜昌,闻一帅哥,好好的国企高管不干,回家种枇杷,“再造故乡”,全村人都跟着他干。遂顺道造访。

    离城这么近,咋还这么穷?

    长江汹涌出三峡,峡口最末一尖角,叫牛扎坪,陆游“三峡至此穷,两壁犹峭立”就是写它。壁立千仞之上,有一村落,叫覃家花园。1989年,“花园”里生一男孩,叫谢宜均。

    “我不明白家乡咋一直这么穷。”谢宜均说,牛扎坪不归哪个乡镇,属宜昌市点军街办,听上去像城区,的确,离市区才七八公里。“但直到我记事,这里没通电,点煤油灯;很多男人打光棍,姑娘只嫁出,娶不来。”

    答案其实明摆着。牛扎坪土地面积11.26平方公里,耕地仅0.6933平方公里。靠传统方式种地打粮,没法不穷。

    谢宜均2007年考入华科大,2011年入职武汉一大型国企,两年就荣升工程部主任了。按一般路径,跟很多山区才俊一样,他与故乡,渐行渐远。

    但2016年初,他辞职,回来了,种枇杷。

    为啥咱家乡,要等别人建?

    5月4日,立夏前一天,覃家花园湿热蒸腾,山路又崎岖,记者走得汗直淌。谢宜均的枇杷园,地上蚕豆茂盛,果荚饱满;枝上枇杷累累,琳琅满目。

    “再过一周就可以摘了!”他摘一个偏黄的让记者尝,甜中带酸。所有水果,枇杷味道最飘忽,没哪两个味道全一样,很奇妙。

    牛扎坪属喀斯特地貌,其滤水性和长江峡口独有的小气候,是枇杷生长的理想环境。初夏,堂前屋后黄橙橙一片,是游客对葛洲坝右岸这个小村最深的印象。

    小谢辞职回乡,要从2016年2月7日(除夕)说起。

    十八大后,村支书姜朝华想学成都市郊植树种花,搞水果产业,搞农旅融合。但年轻人都出去了,靠空巢老人能发展经济?他很焦虑。

    但无论走多远,都得回家过年吧!大年夜,姜朝华心一动,逐一打电话,请“能人”们去他家搞“围炉夜话”,一杯清茶、几捧瓜子,叙乡情,聊聊家乡怎么发展。

    谢宜均虽年轻,却牵挂家乡,求学时就自问:为什么家乡都等别人来建设?

    舅舅不幸过世,留下几十亩枇杷园渐趋荒芜,他遗憾很久。那夜与支书一席谈,决定了,回家!把舅舅的枇杷园种起来!

    你以为我回,只是种枇杷?

    多年来,牛扎坪的枇杷从未形成产业,漫山遍野熟透,却都高挂枝头,任鸟啄。

    创业得调研,全国枇杷产地一跑,差距找到了。“我们的枇杷个头小,味道又飘忽,得改良。”

    现种的枇杷,是从四川引进的“大五星”。他对记者说,“你看这凹处,5个星点。”这款枇杷质优个大,1999年昆明世界园博会上曾获银奖(枇杷类最高奖),人称“枇杷王”。

    果苗引入,免费给村民种,组建合作社。覃家花园30多户人家,全是会员。

    记者说,就一枇杷园,跟“再造故乡”还是有差距吧。

    谢宜均说,那当然。

    姜朝华兴致勃勃带记者去看,覃家花园临南津关,绝壁断崖,拔地临江。枇杷园前观景台已建,莽江壮阔,一览心宽;后面将建植物科普馆和枇杷文化馆,一个极富文创特色的游览区雏形已现。

    谢宜均说,我回来可不是只种枇杷!

    牛扎坪的山水和城郊区位优势,过去被忽视了,应转型成集自然农法、生态保护和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村,“这地理地形优势,全国罕见!”他说。

    继父是个文创专家,曾参与“成都宽窄巷子”“川西林盘”等大型策划,他很支持儿子创业,“但我只在幕后。”他笑。

    两年来,谢宜均已投入100多万元,目前收益尚微。“做农业是这样,见效不会快,我有心理准备。”目前最大困难不是政策、不是资金,是观念。他曾为修条公路到果园,家家户户工作都做通了,补偿也到位了,开工时还有人扯皮,“转变观念耗时间,多费口舌,急不得。”

    采访时,谢宜均正策划5月中旬一场小型枇杷节,启用文创思维,活用社交网络,激发农业潜值。

    姜朝华说,乡村振兴战略好,一股返乡浪潮正来袭,相信“再造故乡”会由情怀变成实干潮流。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通讯员 汪军、刘亚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