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江汉平原有望建成“中国富硒粮仓”
  • 江汉平原有望建成“中国富硒粮仓”

    时间:2018-04-05 19:10:26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4月4日,湖北省富硒稻米企业标准新闻发布会在汉举行,湖北首款标准化栽培、种植、生产、加工的富硒稻米正式亮相。借助该项试验成果,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有望打造成为“中国富硒粮仓”。

    据介绍,湖北标准化富硒大米产自位于沙洋农场的湖北省富硒水稻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由武汉大学富硒水稻研究中心、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和沙洋农场联手打造,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担任首席科学家,着力研究富硒水稻的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最佳生产配组,通过核心品种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与稻米生产和加工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形成富硒稻米产业链。

    经过2年的研发、攻关,朱英国带领研发团队,结合江汉平原富硒土壤特点,从20多个品种中培育出广适多抗、耐高温和氮肥利用高效的杂交稻品种。监测结果显示:该基地大规模种植的富硒水稻不仅品质好,而且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超标、富硒,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湖北富硒产品标准。

    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院长戴光忠介绍,我省富硒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富硒产业企业1595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发布会现场,专家和媒体记者现场品鉴富硒米饭和富硒粥,对其口感、粒形、香息给予好评。

    据悉,湖北省首款标准化富硒大米近期将进驻中百、大润发等大型商超,与广大消费者见面。(记者周韧 通讯员项俊平 王书喜)

    链接>>>

    已故院士朱英国情系富硒水稻

    2年后湖北富硒产业产值将过千亿元

    “朱英国院士是富硒水稻研发的领军人物,多年情系富硒水稻产业。”4月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已故朱英国院士团队成员、武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仁山谈起富硒水稻研发历程,不禁言语哽咽。

    江汉平原是中国粮仓之一。2014年至2016年,湖北省地质局开展土地“体检”时首次发现,位于江汉平原的天门、仙桃、潜江、洪湖、钟祥等县市,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总面积达到6900平方公里。自此,打造湖北富硒产业便成了省级战略。按照《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至2020年,湖北富硒产业将成为产值过千亿元的富民产业。

    朱仁山教授介绍,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当增加膳食中硒的日均摄入量,可以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目前,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或低硒状态。

    2016年初,武汉大学富硒水稻研究中心与有关单位联手,在沙洋农场打造湖北省富硒水稻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朱英国院士出任首席科学家。当年,项目以1000亩优质耕地为基础,以富硒关键技术创新为支撑,当年实现了富硒水稻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关键技术的突破。2017年,富硒水稻示范基地规模扩大至10000亩。

    朱英国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自1985年开始,朱仁山便跟随朱英国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朱仁山说,朱英国院士生前的梦想是要始终走在世界水稻品种选育的最前列,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广适生态的种子。“去世前,朱老两次赴沙洋农场基地调查指导。最后一次,他已经在武汉协和医院住院,听说水稻研发出现新问题,便带着护士一起赶到沙洋基地现场指导。”

    “病床上朱老还嘱咐我,要把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新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坚持下去。”朱仁山教授表示,将以“红莲型珞优9348富硒杂交稻”标准化栽培为突破口,逐步向富硒种植业、富硒养殖、富硒水产和富硒食品加工等产业推进。(记者周韧 通讯员项俊平)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