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节俭有余耕读传家 六百年家训涵养大余湾家风民风
  • 节俭有余耕读传家 六百年家训涵养大余湾家风民风

    时间:2018-02-20 18:13:06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图为:大余湾的公益书院定期举办阅读活动。 (“棉花哥”摄)

    图为:大余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记者 文俊 摄)

    编者按

    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家训、家风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即日起,本报开辟专栏【晒家训忆家风传承优秀文化】,报道荆楚大地“家风家训”,同时也向社会各个家庭征集“家风家训”的故事。通过传递每一个家训家风的故事,把正能量带给全社会。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是春节传统习俗,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当记者走进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时,见到的是挂在每家每户墙上的家训,听到的是那一声声质朴的朗读、解说家训的乡音。村民们说,祖祖辈辈传下的习俗都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听家训。”

    数十栋明清古宅横卧青山之间,四处可见粉墙黛瓦、雕檐画栋、规整的马头墙,这里,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据《余氏族谱》记载,1369年,余姓大户从江西婺源、德兴迁居到此,先祖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辉煌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从大余湾走出了100多位专家;改革开放以来,同周边的村子相比,大余湾上大学的人数也最多。

    50岁的村民余绍礼一双儿女都是大学生,作为村中的创业明星、致富能手,在生活中处处节约的他,帮助十多户村民开办农家乐致富,村民家中的大事小事,一旦需要他都尽全力帮忙。他说,“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是大余湾家训,我在这家训教育下长大,也是按这家训做人做事,并严格教育子女的。余绍礼几次提到,他也曾得到他人的帮助,仅一儿一女读大学就领到族中长辈、台湾著名教育家余传韬给予的助学金3万余元。

    余传韬,近代著名教育家余家菊之子、台湾中央大学前校长,现已年过八旬。近20年来,他每年都会回到大余湾看一看,家乡人招待他吃饭,他只吃萝卜白菜加白饭,好几次回来,他都穿同一件衣服。村里的小辈笑着问他,为什么还是穿这件,他说:“衣服穿不破就行了。”勤俭节约的他,慷慨解囊为家乡修缮学校、建水塔、公厕,资助大余湾所有在高中和大学读书的学子,并同旅台同乡在黄陂一中等重点高中设立奖学金。

    自己节约,却慷慨助人是大余湾余家人的传统,是“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家训开出的花,结出的果。据村中83岁的老人余永奇介绍,村中处处可见勤俭之风,村中相连的五口池塘,上游饮用,中游洗菜,下游洗衣,再给牲口饮用和灌溉农田。我国铁路专家余传典是大余湾人,他在建设朝中铁路中节约投资200多亿朝元,受到业内赞叹。“晴耕雨读”是村中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近年,大余湾人爱在村里的公益书院阅读、借书。公益书院的主人被村民和网友亲切地称为“棉花哥”。2005年,身为大余湾女婿的他与余永奇相识后,从老人口中知道了大余湾的历史故事,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有着传统文化底蕴与民风民俗的地方。2009年,年近不惑的他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到大余湾,租下村中一所闲置的小学和妻子打造耕读客栈,只接待学习传统文化和写生画画的学生群体,客栈内设公益书院和国学大讲堂,并请国学老师为附近的小孩上课。

    “大余湾余家家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现在也受到了商业社会的侵袭”,不肯透露出真实姓名的“棉花哥”告诉记者,近5年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渐渐富裕,虽然和周围村落相比,这里的耕读氛围依然是最浓厚的,但对教育不如以往重视,应重新定位大余湾的保护与开发,加强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让大余湾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世代长传。(记者 费力 文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