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面对各地兴起的“抢人大战” 听毕业生说说他们最需要啥?
  • 面对各地兴起的“抢人大战” 听毕业生说说他们最需要啥?

    时间:2018-01-24 17:16:02  来源:新华社  作者:

    新华社武汉10月30日电 题:面对各地兴起的“抢人大战” 听毕业生说说他们最需要啥?

    新华社“中国网事”冯国栋 廖君

    眼下,一轮激烈的“抢人大战”,正在武汉、长沙、成都、西安等10多个城市上演。大学毕业生如何看这场“人才之争”?他们还需哪些政策?记者采访多位大学毕业生。

    毕业创业族:希望提升“软环境”

    从一位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到如今成为坐拥3000套租赁房源的公司负责人,短短不到3年,80后小伙儿佘有缘就在武汉圆了“创业梦”。

    佘有缘说,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平台”和机遇。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二时,他参加“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5万元奖金。这成为实现梦想的第一桶金。2013年,佘有缘毕业后成立了武汉可遇科技有限公司(“可遇”公司)。

    他租下了10多套板房,按照年轻人喜欢的风格进行房屋装修和设计。房源供不应求,一发布就被“秒抢”。

    这坚定了佘有缘把梦想“做大”的信心。他想以公寓为载体,向年轻人提供社交、娱乐、求职、金融、婚恋全方位服务。

    当年,在武汉市政府主办的“青桐汇”上,佘有缘团队只用了1分钟,就获得了200万元项目投资。此后,他又获得雷军追加的1000多万元投资。

    如今,“可遇”公司打造了3000多套青年公寓,入住率90%以上。房源从一室一厅到两室一厅应有尽有,价格700元钱至2000元不等,拎包入住,解决了追求住房品质、尚未买房的年轻人的需求。

    “很多城市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孵化器、创业基地等硬件,力度很大。但配套服务还不够,很少切身实地考虑大学生创业的需要。”佘有缘说。

    他希望城市在积极打造适合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硬空间”的同时,整合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智库、中介组织、投资机构等资源,降低创业成本,改善创业“软环境”。

    毕业上班族:盼解决“住房”

    张淼是测绘专业优秀大学生。毕业后,他放弃了去往“北上广深”工作的机会留在武汉,成为武汉某工程公司的一名职员。

    “这里的收入与‘北上广深’差距并不太大,购房、生活成本比一线城市要低。”张淼说。2015年,张淼以每平米不到万元的价格,在武汉市洪山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在‘北上广’等地,这个价格连五环以外的房子都买不到。”他说。

    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看来,购房、租房、生活成本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留在武汉之初,毕业生李波在公司附近的团结大道上租了一个小单间,“就是胶囊房。”李波说,房租每月1400元,花去了他每月工资的一大半,关键是居住的环境比较复杂,住着不放心。两个月后,李波申请拿到了人才公寓的钥匙,“虽说人才公寓的租金也要1000多元一个月,但独门独户,比起胶囊房要好得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创业大学生马嘉骏说,今年以来,“北上广”以外的许多城市,均推出吸引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优惠政策措施,但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的举措还不多。例如,很多地方修建一批崭新的大学生人才公寓,但有些配套服务确实跟不上,尤其是物业。

    “(那些人才公寓)因为没有产权,毕业生无法享受到像业主一样的待遇。期待政府提供更多全方位保障,从细节满足年轻人生活工作需求,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马嘉骏说。

    专家:城市留“人”要留“心”

    有毕业证就能申请入户、购房享八折优惠,最低年薪不低于5万元……近日,武汉连发多项关于鼓励大学优秀毕业生留武汉创新创业的政策,可谓诚意满满力度空前。

    记者注意到,除了武汉,今年长沙、成都、西安等10多个城市也先后出台了政策吸引人才,拼诚意、拼力度。有的用编制留人,有的直接给人才发放现金补贴。

    专家指出,多地制定实施的招才引智“新政”,与当前地方经济转型正在加速转型密不可分。以武汉为例,近年来,先后有40多项国家战略与改革试点在武汉“落地”。今年,武汉启动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引发投资井喷,催热人才需求,之后一系列的“留人”政策才应运而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建议,这些有着迫切引进人才需求的城市,如果希望长期持续吸引人才,除给予户口、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还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抓好产业发展,扩大经济体量;二是排除制度性因素的干扰,真正式让人才更舒心地定居。

    他说,城市的宜居、产业生态的成熟、文化的包容,是更重要的因素,住房、落户、补贴,这些单一指标的吸引方式,会引起关注,但不一定奏效,“说到底,还是看综合吸引力的比拼”。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采访中表示,抛“橄榄枝”只是地方政府为留住人才迈出的第一步。能否让人才各尽其用,让人才在城市建设中获得“红利”,才是多地“抢人大战”的决胜之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