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极寒之地,破译天空密码――气象人文强的南极科考之旅
  • 极寒之地,破译天空密码――气象人文强的南极科考之旅

    时间:2017-11-16 00:00:0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蔓 曾莉 通讯员 李启东

    9日,在直线距离1.7万公里以外的南极科考前沿,队友给十堰市气象局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副主任文强打来电话,一年前,文强在南极改进的风向风速传感器,再也没有结冰了,为观测天气数据大大提速。

    这让文强颇感欣慰。虽然今年2月,文强已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他的南极情结依然难以割舍:将拍摄的数万张南极天气照片整理成册;钻研各类特殊的云朵及其潜藏的天气暗语;到学校传播极寒之地的科普知识;根据在南极收集的天气资料,研究太阳能转换与辐射之间的关系,撰写论文。

    作为湖北第5位去南极考察的气象员,文强讲述了他奔赴极寒之地鲜为人知的故事。

    梦想走了千余个日日夜夜

    2015年12月10日,34岁的文强踏上了南极科考之旅。

    冰川俊俏,碧蓝如洗,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也是开展科研的天然实验室。“能到南极研究天气该有多好,”2011年,一个大胆梦想萌发在文强心里。然而,去南极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综合技能,梦想的力量默默地激励着他上进。2013年1月,在全国气象行业技能竞赛中,文强跻身前三;2015年,他作为我省气象部门唯一人选,成功通过南极科考选拔。

    梦想变得触手可及。从十堰到北京,辗转法国、智利,3天转了4趟飞机,全程飞行3万多公里,绕了半个地球,文强终于踏上南极。

    一次次接受生命极限的挑战

    文强是当年南极科考队中唯一的气象观测员,虽然出发前有无数关于困难的想象,但真正感受,却有些始料未及,一次次接受生命极限的挑战。

    南极的天气十分恶劣,气温有时低至零下42度,风速经常超过12级。

    每天每隔6个小时就要接收地面气象资料,并将数据发往世界气象组织。凌晨1时起床,披着冷清的月光、顶着风雪、拿着手电筒,独自爬上十几米高的观察点采集数据,文强习以为常。

    南极的天气说变就变。从值班室到观测场只有40米的距离,遇到暴风雪却要走20多分钟。对气象观测员来说,越恶劣的天气越需要密集观测气象数据。一次,暴风雪异常凶猛,风速达到33米/秒。文强做完数据记录,准备返程时,意外发现大雪已把大门堵住了。拿着铁棍,撬开大门,不料,大风将文强一把卷起,又重重地摔在雪地上。

    下半年,由于极夜缺少阳光照射,有的队员们出现维生素不足、钙流失情况,只能靠服用维生素和钙片维持。由于缺钙,一块小小的排骨竟然让文强硌碎了一颗牙。

    孤独如影随形。在无边无际的黑夜里,拿着家人的照片仔细端详,成了文强排解忧愁的主要方式。

    国庆节那天,长城站举行了升旗仪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心里震撼又自豪。“在南极,每个科考队员都代表着中国。”文强说。

    一年多的科考,文强向世界气象组织发送1472份报告。

    使命重于泰山,信任不可辜负

    长城站所在地经常下冻雨,有时达10厘米厚,风向风速传感器被冻住,导致气象数据不准确。为此,气象观察员必须冒险爬上10米高、结满了冰的冰风杆上,对风向风速传感器除冰。这样不仅危险,而且工作效率极低。“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文强思忖着。他用薄膜、泡沫、硬塑料板等材料给转子做防护,反复试验,宣告失败。有一天,他喝矿泉水时突然产生灵感,风速传感器的转子前细后粗和饮料瓶口相似,如果把瓶口部分罩在转子上,没准有效。经过3个多月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大大降低了风速传感器被冻住的可能性。如今,这项发明在南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神圣的冰雪世界,肩负为南极采集气象数据的使命,这是国家给予的莫大信任。”在南极,文强还亲手绘制了长城站能见度目标物图,它能准确判定长城站周围的能见度,为精准研判天气提供可靠依据。

    云彩的每一次起舞、极光的每一个律动,一切关于天气的蛛丝马迹,文强都敏锐捕捉。细细的研究让文强破译了不少天空的秘密。

    一次,文强和队友外出参观,突然天空有一片浓积云飘过来。“不好,暴风雪会来。”文强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判定,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果然,快到驻地时,暴风雪来了。这些天气的密语,都成为南极科考气象员的宝贵财富。“使命重于泰山,信任不可辜负。如果祖国召唤,我还想再度出征。”文强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