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心尖上舞刀 武大人民医院教授王志维获“金刀奖”
  • 心尖上舞刀 武大人民医院教授王志维获“金刀奖”

    时间:2017-09-13 18:29:58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

    8月27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王志维手捧奖杯,站在中国心脏外科最高荣耀“金刀奖”的颁奖台上。

    近20年来,王志维视创新为自己的生命。他不断挑战常规,屡闯禁区,改进术式,在拳头大小的心脏上舞刀,缝缝补补,造福万千患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打开“门窗”,为患儿减轻伤痛

    一道蜈蚣一样的伤疤,趴在胸口,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

    这是心脏直视手术不可避免的结果。该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规技术,往往施行于儿童。手术时需要锯开胸骨,让心脏完全暴露,然后留下一道深深的伤口,成为患儿心灵的阴影。心脏的病治好了,心灵的病却挥之不去。

    早在1999年,王志维尝试着打开一扇窗,用微创手术治疗先心病。手术不开胸,从患者腋下切一个约10厘米小切口,透过这扇小小“窗口”给心脏做手术。

    与直接在心脏上做手术相比,微创手术的视野受到极大限制,拼的是医生的功力和经验。比如,常规手术用手打结,微创手术用器械缝合,功力不足,很容易缝不牢,导致心内残余分流及出血等并发症,使手术功亏一篑。

    突破常规要冒风险,王志维愿意一试。最大程序地减轻病人的损伤和痛苦,这是医学进步的方向,也是医生这份神圣职业的使命。

    黄石9岁男童滔滔心脏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需给换一个人工生物瓣膜,但人工生物瓣膜不具备生长及自我修复功能。随着患儿长大,将面临二次手术或者终身服药。王志维不走寻常路,取用患儿心脏自体组织,在直径1.8厘米的主动脉上再造一片瓣叶,为患儿重建一个“阀门”。如今,滔滔与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车上绣花”,为4000多颗心脏增寿

    给冠心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需要让心脏先停止跳动。如此一来,医生的操作方便了,但患者却要承受因心脏长时间缺血,而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从本世纪初开始,王志维开始研究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式。

    直接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好比是在行驶的汽车上绣花,该是多么精细的手术操作?特别是有的患者血管细到几乎肉眼无法分辨,如果操作不精准,极易在手术中损伤血管。

    为此,王志维足足花了1年的时间准备——强化理论、观摩手术、模拟操作,甚至在猪心上反复练习血管吻合技术……2002年,他率先在我省成功完成了第一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63岁的苏先生在成功“搭桥”后,一颗原本只能“服役”1个月的心脏,至少延长了10年寿命。

    手术创伤大大减少、心脏功能恢复更好、费用支出大大降低……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式名声大噪,慕名前来的患者越来越多。迄今为止,王志维已为4000多颗心脏搭桥,成功率逼近100%,其中,年纪最大的手术患者已超过80岁。

    勇攀心脏外科之巅

    急性主动脉夹层被视为最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以往被视为心外手术的禁区。患者一旦发病,两周内的死亡率超过90%。

    2005年以来,王志维勇闯禁区,率先在省内开展“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置换”手术,治疗以急性主动脉夹层为代表的心脏大血管恶性病变。该手术方式将病人的存活率从不足10%提高至95%以上,10余年来治愈2000余例患者。

    深低温、停循环也是一把“双刃剑”,部分高龄患者难以承受手术带来的并发症。为减少患者损伤,王志维又将微创心脏外科技术拓展到大血管疾病领域,成功开展“外科手术搭桥+内科支架置入”的一站式杂交手术。据介绍,杂交手术代表着当前世界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最前沿技术,把原本对心脏病“分而治之”的外科手术与心内科介入治疗同时实施,以求“1+1>2”的效果。

    勇于创新、勇于挑战,攻克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但王志维并不满足于此。他说,现代医学飞速进步,必须不断超越自己。(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杜巍巍)

    (责任编辑: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关注新华网公众号

    • 下载新华炫闻客户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