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揭秘许昌市档案馆馆宝:102枚“限量版”油票印模,带你穿越“凭票生存”的年代
  • 揭秘许昌市档案馆馆宝:102枚“限量版”油票印模,带你穿越“凭票生存”的年代

    时间:2019-07-10 19:36:32  来源:大河报  作者:

    102枚油票印模由正面版、背面版和许昌市粮食局专用章模板组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郭兵实习生张阳通讯员顿萌原周孟良文图

    如今,已经习惯了移动支付的我们,一部手机走天下。可在20多年前,我国部分地区还需要凭票购买商品。

    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还能见到不少粮油票,展示着粮油票曾经的辉煌地位。但是印制粮油票的模子就很少见了。在许昌市档案馆保存着102枚油票印模,是许昌市现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油票模板。在大河报和河南省档案馆联合发起的“新中国记忆·兰台寻宝”活动中,这套油票印模被推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大河报记者通过这套油票印模,带您穿越回那段“凭票生存”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票是“吃饭的护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粮食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和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进入社会。

    粮票种类很多,有统称粮票的大米票、细粮票等,还有布票、油票、肉票、蛋票、蔬菜票等,买糖也有专门的糖票,所有商品都要用对应的粮票去购买。当时,若是没有粮票,即便口袋里装着钱,也可能会饿肚子。出差、探亲、大学生去外地上学,都要带上一沓子用地方粮票换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此外,换粮票每个人都有额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限量版”。

    经历过“票证时代”的人,总能回想起这样一个场景:粮店门前排着长队,但凡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前来排队,快排到时,大人再拎着粮袋赶来。他们从口袋里拿出保管完好的粮票,兑换成相应的粮食,然后扎紧口袋离去。

    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没钱有票能活,有钱没票却不好活”是当时很多人的感受。当时的小伙子娶亲,有人拿粮票当礼金,由此可见,粮票是多么珍贵。

      102枚“限量版”油票印模成为镇馆之宝

    许昌市档案馆馆藏的这一套油票的印模,是许昌市粮食局1962年印制的,不同于全国、各省发行的粮油票,这套油票只在许昌地区流通。

    “许昌市食用油票”的模板,发行量相对较少,属于“限量版”。许昌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副科长顿萌原说,它们是许昌市现存的唯一保存完整、数量最多的油票模板,共102枚,由正面版、背面版和许昌市粮食局专用章模板组成。

    其中31枚正面为“许昌市食用油票”模板,票面分别为“三两”“一两”和“半两”,尺寸略有差别。39枚为背面“油票说明”,说明了采用“十进制”等情况。31枚“许昌市粮食局”粮票专用章,还有一块22.5×2.5厘米的联章印模,上面有20个刻有“许昌市粮食局”公章的模板,这些模板都是钢板雕刻、木质握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近40年中,食用油一直是计划供应。“这些油票印模印制出来的油票,掌握了无数个家庭的伙食质量。”顿萌原说,“困难时期,每人每月半斤油票,拿到油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好这个月的分配。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多炒俩菜,多放点油。”

    印制完成后需销毁这套印模能保存完整实属不易

    河南省粮食局原总经济师、中国粮食博物馆特聘专家姚伦湘是粮票的资深研究者,他告诉记者,许昌市档案馆这套油票印模保存这么好,实属不易。

    姚伦湘介绍,粮油票在当时就和人民币差不多,属于可以流通的“硬通货”,有些时候甚至比人民币更稀缺。所以,当时很多用来印制粮油票的印模在使用后都会立即销毁,避免有人拿去违规印制,扰乱市场。

    粮油票印模是咋制作出来的?又有啥保管要求?姚伦湘说:“一般情况下,如果某地需要印制某种粮油票,需要提前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包括印制的类别和数量都需要在申报中明确,获得批准后才能制作相应的粮油票印模,并严格依照批准的数量进行印制。”姚伦湘介绍,当时相关部门对于粮油票印模的管理同人民币母版一样禁止买卖,用完后销毁。这些不能交易的粮油票印模虽然不能像别的收藏品一样有市场估值,但它们见证了我国从物资匮乏到物产丰富的全过程,也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姚伦湘说,有个成语叫“斤斤计较”,在那个年代,国人是“两两计较”,甚至“钱钱计较”。姚伦湘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手持有一钱、两钱面额的油票,就够一顿美味的面条了。餐馆里的面条放两棵野菜是标配,如果你有两钱油票,老板会往碗里滴两滴香油,“飘着油花的面条别提多美味了!”

    从凭票吃喝到移动支付是新中国经济变革的最有力见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和其他日用品供应大大增加。

    从1984年开始,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流通领域。到了1993年,粮油全面敞开供应,粮票等各种票证全部退出历史舞台。现金成为主要支付方式,人们出门都不忘随身携带现金。

    此后,银行卡的出现成为人们支付方式的一大转变。消费时,只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结算,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便。钱包里的人民币越来越少,各种卡越来越多,甚至要专门买个卡包来收纳它们。

    如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让我们过上了无现金生活。大到各种奢侈品,小到早餐摊点的油条豆浆,扫扫二维码就能带走。不想做饭、不想下楼买商品,都能通过各种电商平台下单,送货上门。

    从“凭票吃喝”到“移动支付”,近30年间付款方式改变的背后,是新中国经济变革、科技进步的最有力见证。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