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西平县一农民拿起笔画过去的乡村 为了让现在的人记住乡愁
  • 西平县一农民拿起笔画过去的乡村 为了让现在的人记住乡愁

    时间:2019-07-10 18:54:07  来源:大河报  作者:

    大集体时生产队分红薯

    焦金安的画作勾起你多少乡愁

    去外贸站卖猪

    上世纪60年代农民制作麻绳

    纺麻绳

    乡村当年的游戏

    焦金安接受记者采访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钊王耀成文图

    “‘踢蹬脚’‘压车’‘点玉米’……不把它们画下来,以后的人们恐怕就不知道了。”焦金安老汉说,“我画的,都是我曾经历过的、记忆深刻的东西。以前的日子,苦呀,让现代的人能够看到过去农村是啥样子,这也是‘不忘初心’。”

    我省农民焦金安因其画过去的乡村,画的是过去偏远农村的真实娱乐、生活、劳动场景,其作品去年入选北京798艺术区“素人艺术节”。

      他画的都是乡村里曾经有过的

    现年67岁的焦金安老汉,是我省西平县出山镇焦子岗村第五村民组村民。近日,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在院里堂屋门前的大杏树下作画。

    “这是刚画好的一幅。”焦金安停下画笔,拿起桌上摆放的一张水彩画指点给记者看,“这幅画叫《卖猪》,画的是当年到出山镇外贸站卖猪的情景。当年,俺这儿各家各户都喂猪,喂的猪长大后卖到外贸站;前来卖猪的,大都是用架子车拉着去的。你瞧,画面上有两人赶着猪去外贸站,那俩人画的是我和孩儿他娘。俺那猪听话得很,孩儿他娘牵着、我赶着去的;那时候,每年家里喂头猪,卖的猪钱用来卖盐、扯布、攒下来盖房子用等。”

    焦金安已用铅笔在宣纸上勾勒出初稿,正在用圆珠笔描画的是《卖烟》。“大集体时,俺这儿种烟的特别多,炕的烟叶子都卖到了烟站。”焦金安说,“我画的,都是自己经历过的,记忆深刻的,没经历过的画不出来。我画每一幅画,都是三个阶段,反复琢磨打好腹稿后,先用铅笔画出草稿,接着再用圆珠笔描出来,最后是上水彩颜料。”

      他小时候就已是当地的“土画家”

    7月的焦子岗村,村庄里空荡荡的,鸟雀在枝头唱歌,黄狗在树荫下乘凉,庄上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去了。庄上的老人,大都是与焦金安从小到大一起走来的同时代人。他们告诉记者:“金安,有画画的天赋;从小就爱泥捏和画画;上学期间,他的作业本背面、书本的边角处,都被他画满了。”

    “其实,我真正学画画,是在村小学上三年级的时候。”焦金安抬头远望,思绪随记忆荡漾开来,“小学三年级,开设了美术课,一星期两节,教我们的是小潘庄的韩古振老师;他虽只给我们上了一年美术课,但我从韩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金安的泥捏,捏啥像啥,捏谁像谁。”庄上的老人们回忆,庄子南面的鸡窦河两岸,黄黏泥取之不尽。当年,金安常去那里挖泥捏泥人、小动物等。一次,他用黄黏泥捏了庄上的老孙头,用干柴长时间过火、井水滴浸过水后,成了十分结实的青色“老孙头”,像极了。上学路上,他常从衣兜里掏出来与小伙伴们逗乐。

    “焦金安会画画,焦金安是‘土画家’。”消息传开后,焦金安成了村上的大忙人。村里出宣传版面,请他插图,在上面画锄草、收庄稼等劳动场景;那时,各家各户的门口,都留有一块刷白的墙面,请他在上面画画。初中期间的寒、暑假,他几乎每天都是在忙着给村里、农户家画画。

    “其实,我最满意的,是给同班同学刘辽的母亲画像。”焦金安老人追忆,“那时还在上初中,班上的刘辽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他母亲的半寸模糊照片,让我画一张。我临摹了半天,那张素描画得十分逼真,形神兼备,刘辽同学贴在床头,视若宝贝。”

      他63岁“重操旧业”越画越上瘾

    焦金安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在村里,当过生产队的拖拉机手,开过修理铺,还学过家电维修;再后来,他成为第一代农民工,去煤矿、硫矿打过工,去新疆摘过棉花种过地,去上海养老院当过护工……

    2016年7月5日,焦金安的大哥焦富安病逝。“我整天在家闷闷不乐。”焦金安老汉说,“在北京工作的女儿怕我‘倒’下了,知道我早年爱画,给我寄来颜料、画笔和宣纸,鼓励我重拾画笔,转移思念。”就这样,63岁的焦金安又开始画画。

    “到现在,已画三年了,像模像样的有七八十幅,女儿都带北京去了。”

    焦金安老汉的儿女,都在北京工作;焦金安的老伴在北京给儿女家带孩子。焦老汉在北京住不习惯,如今一个人在老家没事就画画,日子过得充实,得劲儿。据焦金安老汉介绍,他画的画,大致分三类,一是乡村孩子的娱乐,二是乡村生活和劳动的场景,三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大事。

    “‘踢蹬脚’你知道是啥吗?”见记者摇头,焦金安老汉笑着解释,“过去,农村的孩子没啥玩儿的,半月、圆月的夏夜,村上的孩子们坐在开阔的场面上,望着天上的月亮坐成一排并脚蹬直腿,等待走过来的一个孩子踢脚;踢不住谁的,谁就站出来接着踢,刚才那位踢脚的孩子填补到站出来孩子的位置处,坐下来蹬直腿像其他小伙伴们一样等候踢。”

    焦金安老汉有一幅画画的是《点玉米》:在一片平整过的土地上,一条绳子固定在地的两端,绳子被绷成一条直线,一大嫂沿着直线每走两步用小镢头刨个小坑儿,撒进一粒玉米掩埋,接着继续沿“线”作业。“当时在俺这一带,点玉米都是这样,玉米长高后,一排排整齐划一。”焦金安老汉感慨,“那时候,农民对土地和庄稼很有感情,麦收扬场场面上都是笑脸,麦秸垛又大又圆。“我的不少画,画的是打场、扬场、垛垛、沤麻、织布等劳动场景。”

    “1975年8月,上游的石漫滩水库发洪水,我去平顶山给生产队买炕烟煤,返回时地上到处是水,路被洪水冲断了,平顶山至舞钢段的铁路铁轨上站满了人,瓜地里的西瓜都漂了起来。”焦金安说,“这件事,我记忆特别深刻,我一连画了《铁轨上》《牛拉水中手扶拖拉机》《树梢上的挂草》《捞瓜吃》四幅水彩画。

    “我的记忆中,还有不少值得画下来的东西,越琢磨越多。”焦金安老人说,还要接着画下去,想画就画,一有空儿就画,留下来让现在的人看看过去曾经有过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