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看浙江 望中原|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浙江湖州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观察(下)
  • 看浙江 望中原|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浙江湖州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观察(下)

    时间:2019-04-17 17:28:03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年久久为功,浙江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让“千万工程”从中国农村走向世界,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树起标杆。

    实际上,到2017年,浙江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完成美丽乡村建设,转轨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之中。

    “美丽”之后怎么办?记者在浙江湖州实地探访后发现,当地并未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通过产业振兴、高效治理、文化提升等举措,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产业振兴——不仅环境美,还要发展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和第一要务。曾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的“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认为,有了繁荣的产业,乡村就不会衰败,就可以实现自我更新。

    2015年,央视新闻联播以“美丽乡村:仅有‘美丽’还不够”为题,对安吉做了专题报道,核心内容就是产业发展。

    安吉县是“两山”理念发源地,还是全国美丽乡村标准的贡献者。尽管光环加身,但安吉也经历过阵痛。“千万工程”启动之时,安吉余村就深受冲击:关掉多个石灰窑和矿山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80多万元直接掉到20多万元。村民的收入也下滑得厉害,不少人不得不另谋出路。

    痛定思痛,安吉人走上发展绿色产业的道路,把土地和市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做大“一片叶子”:2017年,仅白茶一项产业,就带动安吉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占到纯收入的四分之一。“白茶第一村”溪龙乡黄杜村,年产值突破4亿元。

    拉长“一根竹子”:2017年,在传统竹加工业基础上,安吉开发出休闲食品、休闲旅游、影视基地等新型产业。据介绍,现在一根成本10元的毛竹,拉长产业链后,价值能提升到1000元,全县竹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近几年,包括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在内的乡村新型服务业在安吉快速发展,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成为“两山”转化的重要通道。全县农村居民收入从2009年的10300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4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1缩小至1.72∶1。

    在浙江,农业品牌化、绿色化和多功能产业培育均有独特之处。这里的茶叶种植面积不是全国最大的,但茶农收入是最高的;粮食种植面积不大,但打造了“千斤粮万元田”;现在方兴未艾的“乡愁经济”,也是浙江最早提出的。

    可喜的是,乡村新型服务业在河南同样亮点纷呈。4月9日,河南省首届民宿投资大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乡村民宿在我省各地发展迅猛。在途家平台上,河南贫困县乡村民宿2018年平均增速是2017年的15倍,栾川县的增速则达到20倍。

    “乡村新型服务业的崛起,是农民第二次创业致富的大红利,不亚于当年乡镇企业的崛起。”顾益康说。

    在湖州采访期间,报道组强烈感受到,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美,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治理高效——不仅一时美,更要长久美

    道路平滑整洁、绿化赏心悦目,路旁红色的自行车道,像大地艳丽的飘带。在安吉县、德清县、长兴县等地采访时,随处可见的“四好农村路”给报道组留下深刻印象。

    当地干部说,建设好容易,后期管理、运营、维护好则比较难。实际上,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下半场,也面临这个问题。为此,浙江各地从组织振兴入手,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促使乡村由一时美转向长久美。

    干部“知识化”,年轻、思路开阔、敢于担当,在实地探访中,报道组遇到不少这样的基层干部。长兴县小沉渎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顾渚村当家人也是一群80后。以这些年轻干部为“头雁”,湖州各地注重培养“有思路、有激情、有责任、懂经营、会管理、有办法”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不但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而且形成了“干部干事创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运营“专业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是报道组在采访中多次听到的表述。在安吉县余村,整体景观的设计规划,出自浙江大学团队手笔,而景区的运营则交由县里的旅游公司;在德清县三林村,来自福建的运营公司、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设计团队和村集体三方“抱团”,正把一个平原小村打造成“白鹭水乡国际慢城”,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治“一体化”,坚持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浙江各地找到了传统治理资源与现代治理手段的契合点,让村委会、新乡贤、农民群众同心同向,推动乡村在治理中发展,在发展中治理。安吉县高禹村注重发挥老人作用,村里老人说“美丽我们享,故事我们讲,有事我们上”,村子一片和谐;双一村从上世纪80年代就定有村规民约,把不砍伐风景树、美化村容家室等写进约定,护住了绿水青山。

    文化提升——不仅外在美,还要内涵美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先人一步,目前浙江正在致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顾益康认为,升级版的重点,是建设人文乡村。“必须提升农民的人文素养,让诚信、友善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绿色等现代文明融合,美丽才能持续。”他说。

    报道组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不少农村已经从“卖石头”“卖风景”进入“卖文化”“卖品牌”的阶段,把农村建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是各地的新追求。

    ——树好乡村文明新风,“富口袋”“富脑袋”并重。

    在浙江农村,虽然大小有异,但文化礼堂似乎是各村必不可少的标配。小沉渎村的礼堂功能多样,经常举办“最美媳妇”“最美婆婆”等评选活动;三林村的新礼堂去年刚落成,高大气派,最隆重的节目是两年一次的“孝贤标兵”评选……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966家,家规家训、传统文化日益“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

    ——守好农村乡愁古韵,深度挖掘特色文化。

    论风景,安吉县尚书干村并不比其他村好到哪里,但论名气,却一点不逊色。近几年,借助尚书故里的名头,该村从礼仪文化上挖到了“富矿”,在湖州师院的帮助下,精心打造“尚书文化节”,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报道组探访时,这里正着力把《诗礼传家》中演示的礼仪展示出来,做精“文化旅游”和“乡村礼仪”品牌。据介绍,目前浙江正着手实施《千村故事》和《千村档案》整理,发掘继承雅俗共赏、兼容并蓄的乡土文化。

    ——护好历史文化村落,让古村落再度焕发青春。

    “我们不改变房子周边的空间格局和外墙风貌,但要改善内部水、电、通风、采光、安全条件,让它变得适宜人居。”小沉渎村有一处明清建筑钦宅,虽已断壁残垣,但村委会主任周丽斌还拿它当宝贝,“改造后,既是对历史的继承,也能吸引游客。”

    古村落、古建筑,拆了重建,还是修旧如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的重要指示,浙江坚持保护建筑、保存风貌、保全文化,连续6年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对重点村给予每村500万至700万元补助和15亩建设用地指标,目前已有1500个古村落焕发生机。

    看浙江,望中原。湖州之行,报道组看到了差距,但更多的是信心和希望。看到浙江的古村落,我们不由想到禹州的神垕;看到安吉的民宿,我们仿佛邂逅信阳的郝堂;看到湖州的特色农业,我们如同来到三门峡的寺河山……

    改善人居环境,浙江经验、安吉模式,有着不少可供借鉴的做法;河南的发展,同样有不少特色和亮点。建设美丽乡村,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决策部署,各地在积极落实,只要坚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美丽中原也会处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关键词:工作观察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