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中国“‘黄金晴’水稻之父”退休续写科研新篇章 农家院建起实验楼
  • 中国“‘黄金晴’水稻之父”退休续写科研新篇章 农家院建起实验楼

    时间:2018-10-27 15:06:30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河南日报记者尚杰

    在南召县云阳镇南召店村,有一栋外观普通的三层农家小楼,近几年却吸引着省内外水稻、红薯种植企业人员频频光顾。

    换上鞋、穿上白大褂,走进大门,才发现里面别有一番景象。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屋内,一格格实验架上,整齐摆放着数千只试管。每个试管内,都有一抹绿色,那是茁壮成长的红薯幼苗。

    “这个实验室主要是用来育苗的,眼下以脱毒红薯苗为主。”10月24日,满头白发的杜冠华说,近些年,因为经济效益较好,红薯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民对新品种的需求也比较大,这个实验室培育的就有60多个品种。

    育苗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每年的三、四月开始,要在显微镜下,从直径不到0.1毫米的生长点,将茎尖剥离出来,放到各种调配好的生长基中培养,到次年一月份,才能够长成一株试管苗。这些试管苗经过种苗企业的驯化、扩繁,被农民种入地里,结出果实。

    每年,有上万株的试管苗,从南召店村的“农家实验楼”出发,运往省内以及河北、陕西甚至海南等地,这些试管苗经过扩繁后,能够为数十万亩土地提供优质种苗。

    现年65岁的杜冠华,2013年从省农业厅退休,返回家乡继续着科研工作。他拿出积蓄,将一处老宅院改建成这个3层小楼,并动员自己的妹妹,省农科院退休专家、在红薯茎尖剥离领域享有盛名的杜召生加入创业队伍中。就这样,两个省城的大专家,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续写着科研新篇章。

    除了建实验室,两人还租了5亩地当试验田。试验田里,除了种有水稻、红薯外,还有俩人新培育的土豆、山药、地黄等新品种。从育苗、种植到收获,俩人都亲力亲为,了解每一个品种的实际生长情况。

    没有了行政事务的干扰,返乡的杜冠华一头扎进科研中。他利用水稻种植净化水质,试用到黄泛区农场的一家大型养猪企业里,不仅解决了养殖场废水处理问题,还摸索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生态种植的新路子,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而这,并不是杜冠华第一次“返乡”创业。

    1986年,杜冠华以研修生的身份赴日本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黄金晴”水稻,学习结束后,他费尽周折,将“黄金晴”水稻引入我省,在沿黄稻区种植获得成功。统计数字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累计推广“黄金晴”水稻2000万亩以上。他本人被称为中国“‘黄金晴’水稻之父”。

    1992年,杜冠华再次被公派到日本留学,6年后,获得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博士学位。毕业时,有人劝他留下来,杜冠华拒绝了:“我是一名党员,怎能不回祖国?”他义无反顾回来,为农技推广奔波操劳、呕心沥血。2012年,省农业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省农业系统深入开展向杜冠华同志学习活动。

    “在日本留学期间,心中的故乡是河南;在省里工作时,心中的故乡是南召县云阳镇,只有把脚踩进泥土里,我才感觉到踏实。”杜冠华向记者袒露心声,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和技术指导,更需要有人手把手带着他们干,让他们尝到甜头、得到实惠。互联网的普及让在农村搞科研成为可能,“我想做一个扎根大地、农民身边的‘土专家’。”③4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