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地震台如何监测地震呢?从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里了解前兆
  • 地震台如何监测地震呢?从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里了解前兆

    时间:2018-05-09 15:09:45  来源:大河网  作者:

    □策划:政务产品部 

    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侯梦菲

    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在“入地难”的情况下,地震台是如何监测地震呢?如果将地球比作人类,地震监测就像给地球做“体检”,时刻通过各种手段监测地球的“生命体征”,如测震、形变、地磁、重力、地电、地下流体、强震动等方法。近日,记者分别到安阳、浚县等地进行了探访。

    地下4000米深地震监测井,已经“服役”30年

    在进入观测站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监测手段有哪些,河南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宋桂林介绍,地震监测包括“测震、形变、地磁、重力、地电、地下流体、强震动”等方法。

    概括来讲,可以分为测震观测和前兆观测,都服务于地震的预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科学研究等。其中,测震观测还用于地震速报,提供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而形变、地磁、地电、地下流体等观测属于前兆学科,主要以观测震前各类异常现象为目的。

    4月底,记者来到安阳市地震水化观测站,从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里了解一下前兆观测。

    “1986年,中原油田进行石油勘探时,打下了这口井。没有找到石油,涌上来的却是40多摄氏度的温泉水。1988年,这口石油井变为地震观测井。”观测站站长王学军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要定点定时取水,对井水的水温、水位以及气氡、水氡等参数进行测量和记录,这属于前兆观测的一种。

    这口观测井有4000米深,相当于1300多层楼,在河南已经属于相对较深的观测井,但却远远达不到探测地震的深度。一般情况下,要探测到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要到地球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目前,人类地下探测到达的最远距离为苏联实施的科拉半岛超深钻探工程,最终深度为12261米。

    王学军说,前兆观测属于资料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许可以找到地震和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或规律。“比如说,地震前地球引力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水位、水温等发生突变。”

    地磁观测太“敏感”,观测室没有一根“铁钉”

    知道了前兆观测,我们再来看测震观测。记者从安阳奔赴浚县地震台,看看测震的地震仪到底什么模样。

    和安阳水化观测站不同,浚县地震台位于浮丘山山腰。在浚县地震台台长赵晖的带领下,记者看到浮丘山的山腰上有三座浅灰色的房子,这里面装着的仪器包括地震计、地磁监测仪等。

    赵晖介绍,经过两道门进入到房子内部就能看到地震计了。地震计看起来像个礼帽,外面罩着一个玻璃罩,下面就是裸露的基岩。

    “地震计主要检测地震信号,当地震来时,地震计会将记录到的信号传到观测室,计算机就可以分析出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赵晖说,由于磁观测仪器敏锐性非常高,对观测环境的要求也就非常高。为了保温,观测室的墙有70厘米厚。

    相较于地震计,地磁监测仪器需要捕捉到地震前地球磁场变化的蛛丝马迹,因而对环境要求更为苛刻。赵晖介绍,地磁观测室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附近的土层都经过无磁处理。观测室没有一根铁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有时一晚上能有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警报

    宋桂林介绍,目前我省地震局直接管理的台站有12个,其中3个为国家级地震台,新建71个市县级地震台,另有2个水库专用地震台站。如此庞大的地震监测网络,数据最后都传到哪儿?

    5月3日,记者来到了处理地震数据信息的“大脑”——河南省地震台网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处于工作状态的地震台网的位置,一组组波形的地震监测数据实时传回到中心。“我们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要对全省的大地震动做监测,随时对地震做出反应。”地震台网中心测震学研究室主任贾漯昭告诉记者,各地的数据传回地震台网中心后,一旦遇到地震,中心就会响起警报声。

    根据远震、近震、线路故障等问题,地震台网中心一共设置了7种警报声音。正跟记者聊着,突然电脑传来警报声,大家都紧张起来了。贾漯昭排查后发现,原来是驻马店地震台出现了线路故障,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贾漯昭说,有时候一晚上值班能遇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警报,心一直悬着。记者看到,从5月3日凌晨到上午11时43分,地震台网中心的警报就响了20次。

    “一旦河南或者附近省份发生地震,我们1分钟左右就能发出自动速报信息,5分钟内将完成人工复核。”贾漯昭说,速报的信息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同时,针对社会上的地震谣言,他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轻信,“可以拨打12322热线,我们会迅速核实,并进行反馈的”。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