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深读 | 猪周期再袭牧原,河南首富怎样应对行业挑战?
  • 深读 | 猪周期再袭牧原,河南首富怎样应对行业挑战?

    时间:2018-04-26 15:33:42  来源:大河网  作者: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吴春波

    猪周期下行,正在对养猪企业产生深入影响。

    4月19日,牧原股份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其在第一季度实现营收27.56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0.03%,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80%。

    生猪价格下跌,被业界称为系统性、不可控的外部风险。在这一行业难题面前,被称为河南首富的秦英林及牧原股份,遭遇了怎样的压力?又如何应对?

    2018年第一季度,牧原股份出现了净利润的震荡。或受牧原股份第一季度业绩影响,截至4月24日收盘,牧原股份股价已经从4月19日的50.88元/股,连续下跌至48.18元/股。

    这对于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而言,按其持股牧原股份4.49亿股计算,仅4个交易日,其本人名下市值财富就蒸发了超过10亿元。

    对于业绩下降,牧原股份尽管未有明确说明,但其一季报却间接点出了原因: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下降或上升,将会导致公司盈利水平的大幅下降或上升,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未来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以及疫病的发生、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仍然可能造成公司的业绩下滑。

    事实上,这家养殖上市公司4月9日发布的3月份销售简报,已显现出目前市场层面的真实状况。这份简报显示,今年3月牧原股份生猪销售价格已经降至10.36元/公斤。这比牧原股份2014年4月份遭遇的生猪谷底价格10.38元/公斤还低。

    2月20日,中泰证券发布研报显示,牧原股份2017年的商品猪销售均价约14.50元/公斤,按110公斤测算,完全成本约11.5元/公斤,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但即便这样,目前的生猪价格,已经击穿了牧原股份最后的利润防护罩。

    对于这轮猪周期,两个月前秦英林曾有过公开表述。今年2月28日的牧原股份2017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秦英林表示,生猪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是整个生猪行业的系统风险,对任何一家生猪生产者来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风险。

    也可以说,经过4年,牧原股份从一个猪周期的波谷谷底,来到了另一个猪周期的价格波谷谷底。

    4月24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联系牧原股份相关人士,截至发稿前,对方尚未回复。

    这是牧原股份上市以来,遭遇的最大价格下跌考验。

    2014年1月,牧原股份在国内A股上市。也正是这一年,猪周期开始进入上行阶段。

    牧原销售简报数据显示,2014年4月份,生猪价格从10.48元/公斤开始逐步上涨,于2016年5月份上涨至20.56元/公斤的最高点后,开始震荡下行,2017年底已经跌到14.75元/公斤;到了2018年3月,这个数字已经下探10.36元/公斤的低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17年猪价震荡下跌,牧原股份净利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财报显示,牧原股份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8019万元、5.96亿元、23.2亿元和23.7亿元。

    个中关键原因在于,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牧原股份的规模化扩张。

    截至2017年底,牧原股份实现全国养殖板块全资子公司数量80家,较2016年底多了41家。一系列的猪舍建设,也让牧原股份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17年底,牧原股份总资产达到240.45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85.94%,其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余额为120.95亿元,比2016年底增长

    64.54%。

    牧原股份解释称,主要是因为公司扩大产能,建设规模增加所致。

    多年来,牧原股份坚持大规模一体化养殖,已形成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繁育、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封闭式生猪生产链。

    尽管面临猪周期下行,牧原股份还是将其2018年的经营重点放在养殖规模上,将实现生猪出栏量达到1100万~1300万头。这个数字,比2017年的700万头,扩张近乎翻番。

    事实上,不仅牧原股份,纵观国内规模较大的养猪企业,几乎都选了扩张这一路径。

    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为例,2017年,温氏股份在建工程同比增加85.44%,系发展规模扩大所致。对于未来的规划,温氏股份提出到2019年年生猪出栏达3000万头,较2015年增加1000多万头。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获悉,一方面,在猪周期下行期间,大部分农户没有抵御猪周期的实力,选择与养殖巨头合作将成为优先选择,同时养殖巨头可借此快速实现自身的产能扩张。另一方面,国内养猪行业较为分散,只要养殖成本比行业大部分人低,养殖巨头就能在周期波动中持续盈利。当大部分人因亏损退出,产能减少时,猪周期将因供给缩减而逐渐扭转。

    面对猪周期下行这一困境,“熬”的同时,养猪企业巨头扩张,并全力降低成本,就成为必然选择。

    秦英林今年3月份接受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养猪业转型升级面临两个大跨越。第一个是传统养猪业向工业化的跨越。第二个跨越是智能化的跨越,大数据智能化养猪,这个阶段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

    作为这两大转型的助推,2017年,牧原股份为了满足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和使用进口替代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设立了牧原粮贸;为了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国际化需求设立了牧原国际,为了满足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的需求设立了牧原数字技术。

    事实上,这种跨越和升级,对养猪企业的关键效应之一,便是降低成本。比如,牧原股份2017年报显示,通过该公司自行研制的自动化饲喂系统,在育肥阶段,该公司一名饲养员可同时饲养2700~3600头生猪(根据猪舍条件)。

    智慧养猪正在被行业认可,今年2月初阿里云与四川特驱集团、德康集团达成合作,对人工智能系统“ET大脑”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研发,在未来实现全方位智能养猪;另一互联网巨头网易也在养猪上前行8年之久。

    在猪价下行通道,为降低成本,牧原股份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养殖技术环节。今年2月28日,秦英林在谈及生猪价格下跌时曾表示,牧原股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防疫技术和营养技术,并通过科学化的育种技术,提高种猪的遗传性能等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

    硬币从来是两面。坚守“专业化养猪”的秦英林,在推进行业进步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利润,但是,在行业下行至一定程度时,却容易遭遇挑战。

    牧原股份的主营是生猪养殖,产品较为单一,在没有取得行业垄断地位的时候,行业波动会导致其经营业绩的波动。

    以国内最大养殖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为例,其以产品多样化对冲风险。今年一季报显示,尽管温氏股份实际的销售额增幅仅为2.74%,但是其净利润下滑也仅为4.40%。两家公司的一季度报数据变化之所以出现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温氏股份肉鸡部分的收入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其生猪板块净利下滑对整体利润带动作用。报告期内,温氏股份商品肉鸡均价同比增长了75.63%,肉鸡类营收同比增长32.85%。

    其二是规模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在牧原股份加速扩张的同时,其负债整体规模也悄然超过了100亿元,这包括短期借款为35.6亿元、应付账款为15.20亿元、其他流动负债为21.97亿元、长期借款15.34亿元、应付债券13.93亿元。截至2017年底,其资产负债率为47.03%。

    不过,对于不断兴建猪场、资金需求量巨大的秦英林来说,目前更大的压力是现金流。一季报显示,牧原股份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4亿元,较期初的3.45亿元下滑162.14%。

    今年3月份,牧原股份在时隔3年后重启融资租赁业务,融资总额为1亿元,期限为3年。牧原股份解释称,本次融资租赁业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公司不断发展的经营需要,同时优化公司债务结构,缓解流动资金压力,拓宽融资渠道,使公司获得日常经营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并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事实上,除了上述考验外,牧原股份的重资产策略,还会因为更多的资产将会以折旧的名目,反映在财报里面,进而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拉低净利润率。牧原股份2017年报显示,2017年度,该公司折旧规模达到6.53亿元,较2016年的2.85亿元增加了131.58%。

    熬过严冬方是春,对秦英林及更多的生猪养殖企业来说,这场下行周期能早日迎来反转,是他们最大的期盼。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