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平原地区搞绿化 这些林业人搞出了学问
  • 平原地区搞绿化 这些林业人搞出了学问

    时间:2018-01-27 15:34:22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树种之变

    河南日报报记者张学文刘洋陈慧

    人工造林看中国,平原林业看河南。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河南的平原绿化则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在平原地区搞绿化,种什么树、怎么种,其中大有学问。

    走进“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的商丘市民权林场,6.9万亩的广袤林海中,有刺槐,有杨树,如今又加入了楸树、楝树、榉树、银杏、红枫……

    “从一木为主到百树竞彩,树种之变折射出理念之变。”民权林场总工程师徐兰成说。

    树和人一样,其成长和命运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故道风沙盐碱肆虐,防风固沙成为当务之急。耐干旱、耐盐碱、耐瘠漠、抗病虫害、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刺槐,从一众树种中脱颖而出,成为沙区造林的“优等生”。虽几经轮伐,仍有1万多亩刺槐林,30年以上树龄的占半数以上。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木材的旺盛需求,带动了杨树、槐树、泡桐、柳树等速生树种的勃兴。民权林场引进和选育的72杨、69杨、中林46、107杨、108杨等新品种,成为林场现有3万多亩杨树的主力树种。2013年,民权林场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

    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新理念、新思想扑面而来,豫东平原那抹浓郁的绿色,悄然发生着深刻的转变,摇曳多姿、五彩斑斓。

    党的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引领把握新常态的主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更高位置,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林业同样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种要向优质、珍贵、多样的方向高质量发展。”省林科院专家樊巍说。

    多样性决定稳定性。民权林场的经营理念正在从单一向多元转化,以实现模拟生态环境修复的近自然状态。

    巨紫荆、栾树、椿树、七叶树等优质珍稀树种在林场安家落户;油用牡丹、何首乌、泽漆麻、杜仲等乔、灌、花、草科学搭配,引来了野兔、松鼠、黄鼠鼬、百灵、画眉、喜鹊等180多种林内陆生动物,周边湿地环境大幅改善,一个近自然的生态体系逐渐形成。

    树种之变,离不开林业科技的保驾护航。

    “民权林场在树种的选育培优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始终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基因。”民权林场场长王伟说。

    林场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大多是林业专业出身,他们对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对品种的培育改良从未停止。“当年全省只有8个林业高级工程师,就有两个是从我们林场走出去的。”民权林场原场长吴景现很是自豪。

    如今,这里不仅是中国林科院、国家泡桐研究中心、河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还承担着30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选育林木新品种56个,获林业科技成果奖100多项,设立刺槐、榆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立黄淮海平原农田防护林生态定位监测站,平原地区生态价值评估的主要数据都从这里产生。

    杜仲原来一亩地产量不过5公斤,通过选育良种,采用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猛增到200公斤。“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杜红岩说。目前,杜仲果园化栽培项目花落民权林场,示范推广400亩左右。

    依托良种资源和技术优势,林场人建起了以培育乡土树种和名优树种为主的苗木生产基地,育苗总面积突破5000亩,把最新最好的树种推广到豫、鲁、苏、皖四省。

    跳出林业看林业,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这片平原林海的重大综合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打造“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当地正在按照协同推进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城市生态五大生态系统建设的理念,整体推进、持续发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民权林场,不仅成为游人如织的观光胜地和修身养性的绿色乐园,还带动了林下经济和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江氏宗祠、江淹墓等历史文化符号,也在这片绿色中大放异彩。

    一代代林业人把茫茫沙丘变成绿色林海;未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地标将挺立在中原厚土之上,成为维持豫东平原区域生态的平衡器,保障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器。

    树种之变,令人期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