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网友点赞河南“塞罕坝”精神:金山银山要一锹一锨“种”出来
  • 网友点赞河南“塞罕坝”精神:金山银山要一锹一锨“种”出来

    时间:2018-01-16 16:30:05  来源:大河网  作者:

    记者用镜头带您走进河南“塞罕坝”,来看看这片人工创造的伟大奇迹。详细>>

    □大河网记者莫韶华

    68年,三代人,培育了6.9万亩的平原林海,建起了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的商丘市民权林场申甘林带。1月9日,河南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重磅推出大型通讯《河南有个“塞罕坝”》,文章以恢弘的气势、生动的细节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商丘民权林场人牢记“绿化祖国”的使命,在黄河故道的茫茫沙荒上坚守68年,培育“绿色长城”的感人事迹。文章刊发后,河南日报客户端、大河网等新媒体第一时间转发,好评如潮。截至刊发当日晚7时,集团所属各媒体综合点击量突破1000万大关,创造了2018年第一个爆款新闻产品。

    此前报道:

    ·传承河南“塞罕坝”精神 为子孙留下碧水蓝天

    ·以河南“塞罕坝”为榜样 为美丽河南增绿护绿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读懂河南“塞罕坝”的传奇密码

    ·河南有个“塞罕坝” 68年三代人培育6.9万亩平原林海

    ·《河南有个“塞罕坝”》赢点赞: “这片林很震撼,这群人了不起”

    网聚观点

    金山银山是一锹一锨种出来的

    大河网网友“我是怪咖”:我知道民权林场,沿着民权县城往北没多远就到了,以前的申甘林带,现在的国家森林公园,非常漂亮。这群人很了不起,这片林海已经上了《民权志》了。初一历史老师都开始给我们讲,模考经常会考到,这是河南的骄傲,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作为民权人,我骄傲。

    大河网网友“水中石头”:这是河南“塞罕坝”精神,68年三代人忠诚铸就。不用说什么惊天动地,单单是这份坚守和传承,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动。绿水青山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金山银山不是挖出来的,而是一锹一锨种出来的。中原更加出彩需要更多的河南“塞罕坝”精神,这精神将鼓舞我们一往无前,撸起袖子加油干。

    为“河南塞罕坝”精神点赞

    新浪网友“蓝天白云”:没想到我们身边还有这么一大片林子,开春带家人去享受享受森林浴。

    微信网友“吃了柠檬”: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向护林员和育林员致敬。看到“河南塞罕坝”这个热搜,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申甘林,我为庄子故里这群人感到骄傲!

    大河网网友“威武雄山”:林场几代人的努力,艰苦奋斗,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境地。旧貌换新颜,既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也带来了很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生态安全守住了底线,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民生福祉增进了保障,真正用树木给自己搬来一座座金山银山,展现了精神的力量。

    记者心声

    身子沉下去新闻站起来

    作为此次采访团的一员,河南日报记者刘洋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深深地被他们这种坚守精神感动了。为了绿化祖国的承诺,三代人坚守68年,任劳任怨,不忘初心,默默奋斗,努力守护着这片绿色。同时,也为我们中原腹地有这么大一片平原林海而感到震惊。这让我想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经常跟我们说的那句话,‘只有身子沉下去,新闻才能站起来’,对于我们记者来说,平时一定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才能更好地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展示好河南形象。”

    专家观点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科学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商丘民权林场三代人用漫长岁月在沙荒上培育了近7万亩的平原林海,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

    他认为,从我国现阶段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民权林场经过近70年的人为造林,防风固沙,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群众休闲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且依托林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大发展和释放了生产力,成为中原大地的一颗绿色明珠,为美丽河南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