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 【践行十九大 重庆在行动】聆听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扶志+扶智 上下一心齐脱贫
  • 【践行十九大 重庆在行动】聆听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扶志+扶智 上下一心齐脱贫

    时间:2017-11-03 00:12:31  来源:华龙网  作者:

        华龙网10月31日6时讯(记者 李斌 佘振芳)秋意渐浓,脱贫攻坚也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决战时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巫山双龙镇,聆听乡亲们的脱贫故事,感受大家对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憧憬。

        67岁老汉养两百头山羊 成村里脱贫“领头羊”

    巫山县双龙镇花竹村村民赵本贵今年67岁,养了近200头山羊。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深秋,山林渐次染红。傍晚,炊烟袅袅升起。

        “呀嚯——呀嚯——”富有韵律的吆喝声响起,打破了宁静。不一会,窸窸窣窣,一只只吃得肚皮滚圆的羊儿纷纷从林子深处钻了出来,来到赵本贵身边。

        老汉举起手里的大矿泉水瓶,不断挥动,瓶中的水细细地洒落在他身边的灌木和草丛上,山羊们俯下头贪婪去舔舐,一只只陆续簇拥过来。

        “它们喜欢吃盐,我就装了盐水。多亏这个法子,晚上赶它们回家,再不用满山跑了。”赵本贵咧嘴一笑,有点得意。

        67岁的赵本贵,是双龙镇花竹村二社的村民。他和老伴的腿都不好,他患有风湿病和关节炎,老伴则是摔伤了,打了钢板。“那是2015年的事,人都摔晕了,当场抬去万州住院,一场手术花了十几万,家里一下子垮了。”

        就这样两个腿脚不好的老人,每天从早到晚在山里,守着近两百只山羊。

    因为符合山羊精准扶贫政策,政府补贴赵本贵修了宽敞的新羊圈。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我养了十几年,有技术,小羊都是自家大羊生的,满山的草任它们吃,几乎不需要啥成本,绝对不亏钱。”赵本贵回忆着,“赶上羊肉贵的时候,个头大的可以卖到一千多一只哩。”

        赵本贵的羊群逐年上了规模。以前是几十只,后来是一百多只,自己搭的羊圈逐渐住不下了。去年,村干部告诉他,县里出台了山羊精准扶贫政策,养殖规模达到200只,带动8个贫困户增收,就可以申请30万元补助。

        “我就扩大了规模,也请乡亲帮忙做工,给他们工钱,政府果然讲信用,帮我修了一个又大又新的羊圈。”赵本贵激动地告诉记者,新羊圈盖的是双层彩钢,山羊们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得病也少了。

        年纪这么大了,还养这么多羊干啥子?面对记者的疑问,赵本贵笑了,“现在政策恁个好,只要我还动得了,就要继续喂羊。今年到现在,我已经卖了七八千块钱了,明年能把所有欠账还清,还要把规模扩大到300只。只要不懒,总能过上好日子。”赵本贵很自豪地说,就算腿脚不好,自己还能再养5年山羊。

        脱贫也要领头羊,赵本贵就是村里的领头羊,花竹村村支书杨先东说,“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发展起了好几家山羊养殖户。”

        小伙苦难面前不低头 百亩葡萄园种出甜蜜生活

    小伙刘敬春的葡萄园今年开始挂果,销量很好。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在白坪村的一片谷地,刘敬春在葡萄园忙碌着。前段时间收获时节,他的葡萄园天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都是自己摘,一万来斤葡萄很快卖光了,卖了6万块。”刘敬春边在葡萄植株下挖坑埋农家肥,边跟记者聊起了天。

        这个32岁的小伙有点瘦,脸色也有点黄,但说起话来,思路清晰,谈到葡萄种植技术,更是口若悬河,谁能想到5年前的他,还在跟妻子夜夜抱头痛哭?

        2011年,刘敬春因腰部突然发病,瘫痪在床,刚出生的儿子又患有严重先天性唇腭裂,经过半年的治疗,父子俩才走出医院,但家里债台高筑,欠了20多万。甚至有村民担心他妻子改嫁,“这日子还过得下去吗?”

        所幸,精准扶贫的政策春风吹到了他家,他被确定为贫困户,成为首批获得大病医疗救助对象,减轻了负担,还多次免费参加镇、村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

        年纪轻轻就戴着“贫困帽”,刘敬春心里并不好受,他先是学会了修摩托,后来又想到了种葡萄,借了两万块钱去云南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学成回来后,恰好听说白坪村有个100多亩的葡萄园要转让,他连忙借钱将葡萄园接手过来。在缺资金的时候,政府又帮了一把,帮他申请了5万元的贴息小额扶贫贷款。

        从此,刘敬春夫妻俩一头扎进葡萄园,为了节省工钱,没日没夜地除草、整地、浇水、培土,手上打满了血泡。为了种植出绿色无公害葡萄,从几十里远的养殖场买来农家肥,经发酵后再施用。同时,他还想尽心思不断扩大增收渠道。

        “你跟我来。”刘敬春带记者穿过篱笆,来到一排葡萄藤前,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解开一个白色的套袋,里面还有一个套袋,如是三次,一串紫色的葡萄跳将出来,还泛着诱人的光泽。

        “这是我做的试验,用这法子,在成熟季节过后,葡萄还能挂在枝头继续保鲜,现在看来效果不错,挂到下个月,红叶节期间完全没问题,那时候采摘价格能接近20元一斤。”刘敬春剪下这串葡萄,热情地招呼记者尝尝。盛情难却,记者拈起一枚放入口中,汁液丰富,鲜甜可口。

        “别个的葡萄都没了,我的还有,就能卖出高价钱。明年,我要多弄点这种,还要再承包一个200亩的柑桔园。等巫大高速(巫山至大昌高速公路)和郑渝高铁修好,这些水果绝对不愁卖。现在葡萄园忙的时候,都要请十几个贫困户来帮工,产业规模大了,肯定能带动更多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谈到未来,刘敬春充满了憧憬。

        现在的刘敬春,走在村里昂首挺胸,前不久,还作为镇里的脱贫代表,参加了巫山县“我的脱贫故事”报告会,成了四里八乡出名的致富能人。

        农村妇女上家政课 争做“巫山红叶姐”

    安坪村村民王仁秀今年6月参加了技能培训,准备出去找一份家政服务工作。通讯员 程浩 摄

        “免费给我们上课,还能给我们介绍工作,有这么好的事?”今年6月,在听说村里专门给留守妇女开班授课的时候,王仁秀觉得不可思议。

        王仁秀今年49岁,住在安坪村三社,是贫困户,家里两个老人生病,长期需要吃药,还有个儿子刚上小学四年级,两口子以前在外面工厂做做零工,因为没得技术,也挣不到啥子钱。今年,受益于生态搬迁政策,王仁秀家才从旧房子搬到了新楼房。

        王仁秀参加的是“巫山红叶姐”培训,主要是教这些农村妇女做家政,包括保洁、清扫、养老护理、病人护理、育婴等。

        “工资从3500元—8000元不等,如果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可能会更高。”在镇上公开的信息里,家政服务岗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这些岗位有巫山县城的,也有重庆主城区的。

        和王仁秀一起上课的还有30来个农村妇女,年龄大多数在40岁到50岁之间。“政府组织的‘巫山红叶姐’培训,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孩子已经上学甚至外出打工,可以脱身去找一份工作帮家庭增收,是为她们量身打造的。”安坪村妇联主席陈毅说。

        事实上,巫山的“红叶姐”并不止王仁秀她们,在整个巫山,共有上万名“红叶姐”。

        “大家都知道巫山红叶,‘红叶姐’这个名字很巫山,也很容易被外界接受。”巫山县就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红叶姐”是继“巫山建工”、“巫山缝纫”劳务品牌之后,重点为巫山留守妇女打造的家政服务品牌。

        巫山县正充分挖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就业转移,以及品牌化发展道路,让“巫山红叶姐”成为脱贫的增长点和形象牌。截至目前,巫山县累计培训“巫山红叶姐”1万余人,就业率98%,年人均收入达4.5万元。

        “等把新房子收拾好后,我想找一份家政工作做,一个月挣个3000多元,就很满足了。”上了一个月的课,王仁秀对自己的能力底气很足,也充满了期待。

        “未来,我们要让‘红叶姐’叫响全国,提高外出就业能力,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表示。

        扶志加扶智,输血加造血,创业加就业,巫山双龙镇的干部和村民上下一心,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