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借旅游“东风”摘掉贫困帽 她让乡村饭香满苗家寨
  •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借旅游“东风”摘掉贫困帽 她让乡村饭香满苗家寨

    时间:2019-01-10 15:39:12  来源:华龙网  作者:

    谢琼和丈夫一起采摘蔬菜。 通讯员 张波 赵勇 摄

    华龙网11月23日13时04分讯(首席记者 徐焱 通讯员 张波 赵勇) 午后,重庆彭水鞍子镇罗家坨村4组村民谢琼走进自家菜园子,挑长得好的小白菜、红辣椒、大蒜苗等蔬菜摘一些,为客人准备晚饭的食材。这是每每接到预约电话后,谢琼都会做的一件事。

    “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到乡村玩耍,今天就要接待两拨客人。”谢琼说,自从罗家坨开发乡村旅游以来,她就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开办了海琼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找准优势开办农家乐 一年收入十多万元

    罗家坨苗寨,是重庆境内最大的苗寨。寨内依山而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谢琼经营的农家乐,距离罗家坨苗寨村口200余米,是一幢半封闭厢房式苗家吊脚楼。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在政府统一设计规划下,谢琼把老宅改造成了农家乐、民宿。“别看我家这个老宅子,每年我就靠着它开农家乐、办民宿,能有10多万的纯收入。”谢琼说。

    每当从菜园回来,谢琼都会心情愉悦地哼着当地的苗歌小调。她清洗灶台的同时,丈夫罗海在一旁打理刚采摘回来的蔬菜,“夫妻档”开始忙碌起来。“菜要一片一片清洗,每样都要弄干净。”谢琼一边高速着罗海怎样洗菜,一边把她刚外出学到的农家乐管理知识讲给罗海听,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谢琼回忆说,她从小就会做家乡菜,腊肉、豆花、糍粑、鼎罐饭、斑鸠豆腐、风萝卜最拿手。“以前,做菜是为了生活,唱歌是娱乐。现在成为挣钱手艺,为游客服务。”

    “做农家乐,首要的就是讲究卫生。”谢琼说,刚开办农家乐的时候,“老把式”的做法,有很多客人不太能接受,一度影响了客源。随后,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她们每年都有针对性地外出学习。

    服务好了,客源足了,农家乐蒸蒸日上。谈到生意火,罗海说,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拨客人,烤羊就要烤五六只,忙不过来,还得去请寨子里村民来帮忙。

    “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经营农家乐,针对不同的时节,推出不同的菜品,让游客体验不同的苗家风味。”现在,谢琼的农家乐已经形成了常态,她还自豪地介绍,冬天的刨猪汤最受欢迎,每年春节都有很多人在这里过。

    一人富不算富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农家乐火了,腰包鼓了,谢琼并没有忘记村民们。她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之所以对脱贫致富有着如此深的感受,是因为谢琼家曾一度因病、因学致贫,家庭陷入困境,以前还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

    “公公患了膀胱癌,除开化疗的费用不说,每天都要用药;三个孩子都在上学,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丈夫前年患肝病,做了几次手术,胆囊切除;我自己也因为生病动过几次手术。”谢琼回忆起当时的家庭境况,最后用了一个词概括——辛酸。

    “好在政策好,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挺过来。”谢琼说,在孩子学习上,学费、生活费都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在治病上,除了正常的报销外,政府还实行了二次报销。“你看,丈夫做手术就花了3万多元,报销后出了几千元,后面又办了特病,这样平时吃药又减少了一笔开支。”

    “政府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其他人。”谢琼说,随着农家乐生意火了起来,慕名前来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客人们很喜欢这里的土货,我平时就联系周边村民,把山货拿来卖给游客,增加收入。”

    今年80岁的马国秀老人,居住在离谢琼家不远的一座吊脚楼,她儿子去世了,儿媳、孙子外出务工。“年纪大了,其它活干不了,就养点土鸡,种点黄豆、花生。我的鸡蛋、黄豆、土鸡这些都是谢琼夫妇帮着卖。”马国秀说。

    自从谢琼开始经营农家乐以来,马国秀老人的所有农产品再没有拿到街上去。“在这里卖东西,游客给的价钱高于市场价,家门口就能卖出好价钱,省力又省心。”说到谢琼夫妇的农家乐,马国秀竖起了大拇指。

    和马国秀老人一样的还有李绍珍。从谢琼的农家乐下行几十米就是李绍珍的家,李绍珍的丈夫在外打工,她留在家务农,谢琼帮她家把多余的房间也改造成了民宿。“在家带娃儿,能有一笔收入,很不错。”李绍珍说。

    苦干实干,让人刮目相看。在谢琼的带动下,当地不少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谢琼收拾灶台准备煮饭。 通讯员 张波 赵勇 摄

    家乡土地有乡愁更有未来 如今已是大变样

    跟上发展,留住乡愁。在罗家坨苗寨打造上,当地政府持续投入,如今苗家寨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村民的精气神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以前只有村口有一条进出路,不管天晴落雨,人和牲畜都从这条狭窄的山路进出,弄得特别脏。如今,进出寨子都是石板路,宽敞平整,四通八达。”说起变化,寨子里土生土长的罗海有说不完的欣喜,他笑着说,以前鸡公打鸣,人们就开始挑着水桶去抢水喝,现在政府通过提灌的方式,解决了寨子300多人的吃水问题,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更关键的是,以前自住农房有不少都是不怎么用的空房,现在政府集中设计规划,多余的房间已改造成了民宿,成了致富的资源。“穷旮旯变成了金窝窝。”谢琼说,生活在寨子里,不比城里的条件差。

    乡村旅游火了起来,农家乐蒸蒸日上,谢琼夫妇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找到了致富的途径,他们不仅把腊排骨、腊猪蹄、老腊肉送上客人餐桌,还卖给客人带走,甚至通过互联网卖出去。

    “现在每年到寨子旅游的游客上万人,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谢琼高兴地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