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重庆新闻 > 【德润巴渝·新时代重庆人】一家三代人坚守水文站半个世纪 谭波:选择水文就是选择奉献
  • 【德润巴渝·新时代重庆人】一家三代人坚守水文站半个世纪 谭波:选择水文就是选择奉献

    时间:2018-07-28 18:36:48  来源:华龙网  作者:
    掩藏在半山里的石角水文站。 记者 黄宇 摄

    华龙网7月25日6时讯(记者 黄宇)从綦江区石角镇出发,开车近20分钟,在一处公路边停下,沿着石阶往下,越过一段废弃铁路,一栋矮矮的白房子伫立在眼前。这里就是石角水文站。

    正是七月艳阳天,从远处河滩里走出来一个身穿短袖长裤的中年男子,扛着脚架一样的设备,向水文站等候的众人打招呼。他便是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这个蒲河边上的水文站,谭波一家已有三代人接力坚守。

    一家三代人坚守半个世纪的水文站

    谭波和母亲张素英在电脑前填数据。 记者 黄宇 摄

    临近中午,刚从河里回来的谭波顾不上歇息,坐在电脑前,开始记录水情。母亲张素英赶来打下手,拿着记录本给儿子念观测数据。一旁的桌上,煮来当早饭的玉米还都完整地躺在盘子里,都没来得及吃。

    在这个只有一个正式编制的水文站,谭波是站长,更是站员,进入主汛期以来,他往河里跑的节奏更勤了。“每天都要准时向上级报送数据,一刻都不能耽误,更不能出错。”谭波说。

    谭波是江津人,外公张源开就是一位基层水文工作者,曾在石角水文站度过了大半辈子,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因显著成绩获得过水利部门表彰。1972年,母亲张素英接班成为一名水文人,谭波从小就和水文打交道,对水文站有着特殊感情。

    受母亲熏陶,2003年,谭波回到从小生活过的石角水文站,成了一名年轻的负责人。

    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和父母一起进行汛前整战。资料图

    不忍儿子一人劳累,今年69岁,早已退休的张素英,又返聘到站里,帮儿子“打杂”。

    “我小的时候,外公出门观测水位都是带着煤油灯、披着蓑衣蹲点,或者在测船上纯手工测量,那时候比现在要惊险多了。”如今,小时候的故事都成了谭波自己要亲身经历的工作,但他并没有胆怯,反而越战越勇,守护着身后的水文站。

    全家人上阵保障汛期洪水过境

    谭波外公曾获得水利部门颁发的奖状。 记者 黄宇 摄

    石角水文站设于1958年,位于蒲河下游,属于綦江一级支流,由于河道浅,受山溪影响大,洪水频繁。

    “这种小河的水势涨跌特别快,遇到大暴雨的时候,可能十多分钟就能形成一次洪峰。”谭波说,进入汛期以来,水文站基本无休,需要时刻注意观测水位变化。

    让谭波记忆最深的是2016年6月,蒲河一个月内遇到了两次超警戒、一次超保证水位洪水,“这样大节奏的洪水,工作十几年我也是头一回遇到。”

    那段时间,谭波发动了全家人上阵观测。白天,父母还能帮忙接听电话、清理铅鱼和流速仪上漂浮物等,但到了夜里,谭波便只能独自战斗,确保整点观测雨水汛情并发送数据。

    三次涨水要数最后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水位也最高,这时的数据测验也尤为关键。偏偏这时站上停电,加上河面上漂浮物越来越多,谭波想到用水面浮标法施测洪水流量。这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测量洪水方法,由水文人在实践中总结而成。

    施测时,父亲谭德尧在一头投下浮标,谭波则负责画辐射线,母亲在另一头传送浮标到达信号并记录浮标流经历时。最终,谭波协助市水文局成功发布了水情预报,沿江人民及时进行了撤离。

    希望女儿未来能接自己的班

    石角水文站曾获得全国先进报汛站称号。 记者 黄宇 摄

    在谭波的办公桌上,摊开着不少小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填着降雨量、降雨天数、水位等,大致有好几百页,都记录的工工整整。

    “下多少雨,什么时候下,要精确到多少毫米、几点,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数据来汇总、推演得出水情预报。”谭波说,“别看这些数据是枯燥的,它直接影响到上级部门对整体水情的判断。”

    而今,女儿刚刚考上大学,谭波希望她也能学习水文专业,未来回来接自己的班,“一来工作稳定,二来我也能在专业上帮帮忙。”

    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和父母。 资料图

    凭着这些年的不断钻研,谭波成长为既拥有上一辈老水文人的传统经验,又掌握遥测仪器使用和维护、雷达波、ADCP测流等新型专业技术的业务能手。“选择水文就是选择枯燥、寂寞、奉献,但等你适应了,你就会爱上它,并且离不开它。”谭波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