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最东南的“冷门”小镇,突然“热”了起来……看大调研如何改变了TA?
天蓝水清、花木葱茏
在上海最东南的泥城镇居民不会想到
这个位置偏远资源相对匮乏的小镇
如今成为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样本
拆除了居民曾认为“不可能拆”的违建
安置好1091户遗留动迁户
庭院工作成为浦东各镇争相学习的范本
大调研如何改变了整个镇的风貌?
“
你们这一次到底是真拆还是假拆?你们要是把那三幢豪华违法别墅拆了,我就相信你们是真拆!
”
镇党委书记王国娟初到镇里工作时职务是镇长,当时正值“五违四必”大整治启动,有位退休老同志到她的办公室这样问↑
王国娟一下子有点“听不懂”了。作为一名刚刚从区级机关转型的干部,她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
而她打开工作局面的办法是
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通过泥城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持续奋斗,如今泥城镇已经是国家卫生镇、上海市文明镇。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以深入调研为工作突破口,以群众福祉为工作落脚点,各项工作全区排名进步快速,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该镇推行的“美丽庭院”工作机制,成为新区各镇争相学习的范本。在乡村振兴的大旗引领下,泥城镇干部群众争先创优,信心满怀。
具体是怎么实践的?
跟着小研一起来看看
大调研究竟可以改变什么?
干部们纷纷“动”起来了
办公室里再也看不到一个闲人,
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也任务满满。
在泥城镇,调研先行已经成为镇、村居两级干部的工作自觉。通过发现漏洞、积极推动,如今泥城镇建立了7+7+3+2工作制度规范,也是深入调研的直接成果。
有位班子成员在开会时半开玩笑地“抱怨”:要做煞啦!但付出总有回报,随着各项工作纷纷取得进展,干部们也发现了自身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在、成就所在。
在大调研工作中,镇领导发现群众对违法建筑多、安全隐患多、跨门经营多的银品路一条街意见很大,当即开展专题调研,认真排摸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前不久,这一场拆违硬仗终于打完了,松了一口气的泥城居委党总支书记刘艳丽说,拆违后的银品路一条街明亮宽敞多了,未来将结合公开征集的群众意见建议,把银品路打造得更加美观通畅。
经过“五违四必”等一系列硬仗,泥城镇各级干部越来越明白,当干部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休想拈轻怕重走过场。有次一位镇领导问某村干部:“你们拆违进度如何?”村干部回答:“该拆的都拆了。”“那村头的两间房子怎么还在?”村干部当场就蒙了。他们不知道,现在班子领导上班前习惯去村居悄悄转一圈。
动迁遗留难题破了
村民老唐老两口在女儿家过渡了6年,这次终于分到100平方米新房子。
老唐一个劲夸政府好:“困梦头里也想不着!”
泥城镇为配合临港开发,10余年来动迁了大量村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村民在外过渡已近10年,寄居他处。镇主要领导很快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了这个困扰百姓多年的问题。
看到年轻人急着等婚房,老年人盼着有归宿,班子领导觉得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在镇党委全力推动下,泥城镇主动与相关部门商议,要房源,要土地,全力争取多方支持,竭力把群众利益最大化。
安置1091户遗留动迁户,当初有人提出,解决60%、70%,就很好了。但班子领导暗下决心:至少90%,争取95%。而截至目前,排除一些特殊因素,实际安置率达98.91%!
房子有了,怎么分?老百姓又开始焦虑了。泥城镇的办法很简单:群众监督、全程录像、阳光分房!
老百姓怎么真正相信党委政府做到了公平公正呢?祥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主任刘春娟给记者讲了一个事例:邻镇一位相当级别的干部,抽到了大家都不想要的底楼。有群众怀疑这个结果还会有变化。但人家装修装修真的住进去了,疑问也就烟消云散了。
乡村诗意栖居成了现实
通过细致的调研分析,泥城在全区率先实施了“美丽庭院”星级评定机制,成效显著,如今已在很多镇推开。
彭庙村村口两间老屋被精心布置成了集党建服务、村民服务站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服务站点。清亮的河水边每家每户庭院整洁、花木葱茏,围墙外用草绳、钮扣、坛坛罐罐做了很多精巧的装饰。
村民说,市场上以往买不到的河虾多起来了,因为河水变干净了。粉刷过的白墙上画着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的装饰画。
在美丽庭院建设过程中,调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按照最初的设计老百姓应该在庭院里种上花,但实际操作中村民更爱种菜。结合村民诉求,镇里调整了方案,把花园变成“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三园合一。
还有一个在调研中即知即改的问题是垃圾桶的设置。原来发放给村民的干湿分类垃圾桶,和城市居民家用的差不多大,村民一看就不乐意了:根本不实用,几把莴苣叶加一簸箕蚕豆壳就塞满了。镇里马上决定:换!现在居民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比原来的要大5倍左右。
行走在泥城的乡间,屋舍俨然,田畴齐整,柳暗花明,瓜果飘香。
85岁的夏月仙阿婆扎着传统头巾,站在自家场地上高兴地说:原本望出去是废品收购站,现在清清爽爽,“豪雅”(方言:视野开阔、景致优美)来不得了!
素材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