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旅游经济 > 刘勇:行走在探索历史文化路上的“旅行者”
  • 刘勇:行走在探索历史文化路上的“旅行者”

    时间:2017-05-09 15:05: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刘勇,资深旅游媒体人,人文旅行家。

      “我们最终要解决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每个人内心对于故乡的认同感。”刘勇说,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文脉的破坏,经济发展之后,中国人正在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敬畏。于是,就有了刘勇和他的同道们。他们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走进尚存丰厚历史遗产却不被更多人所了解的地区,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心怀天下,在行走和发现中以一已之力,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瑰宝――“士文化”回归当下。

      刘勇和他的探寻

      在《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的扉页,作者简介一栏是这样写的:“刘勇,北京人。历史学硕士。资深旅游媒体人。人文旅行家。”简简单单的4个身份就概括了刘勇。他曾担任《华夏人文地理》、《时尚旅游》、佰程旅行网等多家旅游媒体编辑、主编。却在近不惑之年毅然辞职,凭借着历史学的严谨功底、丰富的旅游媒体从业经验,实践感悟历史、知行合一的旅行人生,以一己之力担起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文旅行的责任。近年来刘勇一直坚守在探寻山西古中国的路上,已走访山西四分之三的人文景观,还在继续访古的路上。

      辞职行走,要不惑首先要有惑

      和刘勇老师见面那天正好是五一,北京朝阳大悦城人流熙熙,即便是在七楼深处一个相对安静的茶舍里,他也感觉到“有点吵,好久不来这种热闹的地方了。”一件红白条相间的衬衣,一条洗得有点褪色的牛仔裤,朴素、简单。“我这人没多高的物质追求,精神享受才更有价值。”刘勇笑着说。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修中国古代史,在本可以继续沿着学术之路走下去时,刘勇迷惑了:“历史这个专业,必须要结合现实,历史就是研究‘过去的现在’,如果我连现在的现在都不清楚,我又怎么能搞清楚过去的现在呢?”带着这些问题,刘勇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一名旅游媒体人,一做就是十多年。“从来没有后悔过”,刘勇笑着说。在这十多年里,他也遇到过天花板,也为生活而奔忙过,跳槽、加薪、加班,工资越来越高,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直到2011年,那时的刘勇已经接近40,已经是“不惑”的年纪了,但他还有有很多“惑”。在一次的出差途中,他开始思考:“我究竟为了什么活着?难道就要这样浑浑噩噩的过完一辈子?我人生的目标是什么?”这次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促成了刘勇辞职成为一名人文“旅行者”的初衷――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在与历史对话的路上,记录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选择山西?刘勇说,“如果我不是学历史的,我一定不会选择落在山西。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大部分都是北方的历史。在十多年的媒体生涯中,我也多次去过山西,但每次都是浮光掠影。在旅游媒体人的职业背景和历史学的学业背景交集下,山西就成了我最佳的选择。”在刘勇最初的设想中,用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满十万字出版之后,就再找工作,重新过回朝九晚五的都市生活。但在第一本书出版之后,刘勇放弃了这个想法,中国的历史文化太过于博大精深,仅他专注的山西就有太多需要挖掘的东西,仅仅出一本书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第二本、第三本,于是就这样一路写了下来。他明白,自己再也没有办法过回以前的生活了。“心已经野了,收不回来了。”刘勇这样评价现在的自己。

      在文化追寻的路上:精神和使命感大于物质回报

      出版、路费、住宿、餐饮、宣传,“发现山西”这些花费都是刘勇一个人承担的。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层面上,刘勇还没有得到回报。“我觉得它已经在精神上回报我了,本身我也没想过有什么物质回报。有人重视与支持是好事,但我不会刻意追求。一开始我没觉得自己在做什么,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买我的书、甚至跟着我一起去山西,那时我才明白,原来我真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遗产传播和保护。”在刘勇看来,这是一个感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投资一亿就能收回两亿的商业行为。

      有一年从山西回来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刘勇惊讶的发现有两个现在是中学历史老师的同学,对这些传统历史和文物并不了解,这对他触动很大――一个中学历史老师都不了解的东西,如何能让学生和其他人了解呢?从这件事中,刘勇看到了中国教育在传统历史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在那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找探寻和记录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信心。迄今为止他已走访了山西四分之三县市区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山西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山西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我的工作是一件对很多人都有意义的事情”。

      刘勇也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不能仅仅只靠个人的力量,而应该靠良性的社会市场竞争来推动。在刘勇看来,草根才是最有力量的,让第三方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社会经过三十年的积累之后,已经不缺钱了,缺的是概念和可持续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最好的捷径,是通过将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文化传播产业以及它们背后的资本联合起来,同时在政策和税收方面给予补偿。

      谈文化旅游:把平凡的每一天都过成在路上的日子

      2009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旅游是文化的舞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将“文化旅游”正式带入了大众视野。但是直到现在,中国“文化旅游”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刘勇看来,所有的旅游其实都是文化旅游,没有文化内涵,旅游也就不称其为旅游了。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参与者通过旅行,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但是现阶段的情况是普通大众、许多公司乃至政府部门都过于关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而忽略了人们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旅行的极致状态是什么?――“免费的就是最贵的”,就是用很少的花费得到很大的精神享受。“有一次我在吕梁一个偏远的小山区,想找一座破旧的古庙。结果找了半天没找着,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河谷,就像一个微缩的峡谷,流水潺潺,下边还可以钓鱼。我觉得这个神秘的小峡谷就是我那一天最大的收获。这些东西从表面上看没有花一分钱,但是它给你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和旅行回忆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是用再多的钱都买不来的。”

      刘勇的微信名叫“旅行者”,他说,取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一名人文旅行家,更重要的是希望成为一名人生路上的“旅行者”。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在旅行,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种豁达的、愿意接受新兴事物的旅游心态放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谈文化传承:要先关注和挖掘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

      在中国的各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一批非常热爱家乡的文化人,刘勇称他们为“士”,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保留到现在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文化人,“他们不是走在时代的前沿,而是在过去的影子里一直坚持下来了。”如果倒退几百年,那么我们就没必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了,因为那时的中国还是小农经济,中国的乡村还是家族管理制,家谱、祠堂、家法就是人们的信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的没落,传统文化和广大群众之间的这种联系已经断了。只靠“士”来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才需要把活水引进来,“内引外连”。这“活水”指的就是“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文化传播产业以及它们背后的资本”。

      “我是学历史的,我到现在都认为传统文化其实并没有多优秀,它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是我们社会的根基,我们对它应该有起码的了解。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之后,你才知道自己是谁,才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儿。我们最终要解决的其实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是每个人内心对于故乡的认同感。我们解决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中国文化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五千年传承下来必定有它的道理,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必定对它要有所了解。这才是我的最终目的。”

      在采访的最后,当被问到以后的打算时,刘勇笑笑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打算的人,短期的目标就是走过山西的119个县。”对现在的年轻人和传统文化传承,刘勇表示,生活需热爱,需要有心灵的故乡寄放。如果感觉爱一个国家还很抽象,不妨先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用一己之力,关注和挖掘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这不仅能让你在红尘中给自己的内心留一块净土,也让家乡与外界打通交融,推动它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事。(陈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