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山民的日子有了“幸福回甘”
  • 山民的日子有了“幸福回甘”

    时间:2019-01-10 15:33:28  来源:  作者:
    原标题:山民的日子有了“幸福回甘”

    祖国大陆西南边陲的一座小城,茶马文化在这里起源,在这里兴盛。这里曾经山荒地贫、交通闭塞,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普洱在绿色产业的带动下,山民日子都有了“幸福回甘”。

    在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拥有1700亩的有机茶园,漫山遍野的古茶林里常常能看到山民采茶的身影。

    “整碗村的海拔为1300-1500米,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茶叶是我们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产业,它涉及的面特别广,从种植、采摘、加工、交易,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链。我们普洱的人口有260多万,大概有150万的人涉及茶叶。”普洱茶协会副会长、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忠华说。

    普洱太多人与茶结缘。茶农阿承和他的妻子、岳母岳父都在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做茶农。“我从2011年开始来这里做茶农,这里各方面都比农村家里好一点。老家很多人都举家搬迁过来,种茶、做茶,这附近就有三四十家。”阿承说。

    改革开放初期,普洱的茶厂大多数停留在中低端茶加工阶段,除了少数大茶场成规模化外,其他传统茶叶产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处于历史极低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茶产业甚至未进入当地支柱产业前八位。

    包忠华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很多山区都是一些零星的茶地,连片的规模化种植很少见。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洱作为中国的绿茶基地,才开始了大面积的开发种植。通过40年的种植,目前普洱市已有的栽培型茶叶面积达160万亩,面积、产量均位居云南第一位。”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普洱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当地茶叶种植得到大力推广。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自2010年起投入3亿多元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60万亩的茶园将实现有机化,100%的茶园走上绿色安全生态之路。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局长卢寒介绍,截至目前,普洱有机茶园和通过转换的茶园面积30万亩,通过中国、美国、日本、欧盟有机认证的有15万亩左右,进入转换的有15万亩,普洱正在按照绿色、有机的道路在全国、全省做示范。

    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普洱市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地域品牌,以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打造为起点,通过创新理念、转变机制、变换模式等方式,打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助力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

    2007年,因为普洱茶的盛名,思茅市被改名为普洱市。就在改名这一年,一度被炒热的普洱茶从高价回归理性,很多茶农为生计出发,又开始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扶下,规模化培育和种植咖啡。

    在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过村公路两边向阳的山坡上,到处都是半米高的茶树。背阴的一面,一排排个子更高的咖啡树中间夹杂着一些灯台树和香樟树。茶叶喜阳、咖啡喜阴,红土地的两边,普洱茶与普洱咖啡两两相望。

    大开河村支书华红林介绍说,“我们大开河村的咖啡面积有5100亩,年产咖啡米1200吨,老百姓的收入最高的可达60万元,最少的也在4万元左右,种植茶叶跟咖啡是不冲突的。”

    从1998年开始,在普洱市思茅区大开河村,祖祖辈辈种植玉米、茶叶的农民家家户户又种起了咖啡。思茅区大开河村茶农、咖农杨起勇说,“茶叶和咖啡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财富,以前我们住的是茅草房,现在住上了别墅。现在,闲下来的时候,我们也会品品茶、喝喝咖啡。”

    大开河村只是普洱市咖啡种植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普洱先后建成了农业农村部国家种子工程云南省小粒咖啡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咖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咖啡研究所等平台机构,成为全国咖啡科研教学机构最集中、服务最完善的地方。

    包忠华表示,近10年来,云南的咖啡品牌逐步被外界所知,普洱的咖啡在中国占比超过了50%。

    1400多年前,茶马古道带来了历史上中国西南对外开放的辉煌,昔日马帮铃声已渐渐远去。如今,茶叶和咖啡作为最主流的两大时尚饮品的培育、种植、加工和出口,同时汇聚到普洱的村村寨寨中,俨然已成为这里“衣食万户”的大产业。

    著名学者余秋雨感慨地说,一个普洱茶一个咖啡,我们的口舌都被这座城市包掉了。(程莎莎 胡韵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