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康平镇:产业夯实脱贫路“精针”绣出幸福花
  • 康平镇:产业夯实脱贫路“精针”绣出幸福花

    时间:2019-07-30 19:37:23  来源:  作者:

    原标题:康平镇:产业夯实脱贫路“精针”绣出幸福花

    千方百计谋脱贫,千辛万苦奔小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康平镇党委政府担负起让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挖去“贫穷根”,种上“致富花”的责任,以村出列为中心,户出列为核心,人出列为准心,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建章立制、压实责任、因户施策,大力发展茶叶、坚果、沃柑等产业夯实脱贫攻坚之路,下足抓牢基础建设、聚焦民生保障的“绣花功夫”,增强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属于普洱市5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与老挝丰沙里省交界,居住着哈尼、彝、瑶、苗等13种少数民族。全镇有贫困村9个(其中5个为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人口2264户9070人。到2018年末,康平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9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6元、固定资产投资4152万元、招商引资3亿元、人均有粮424公斤。截至目前,全镇种植茶叶7.2万亩、坚果4.8万亩、咖啡1.5万亩、香蕉1.4万亩、沃柑1.5万亩、西番莲0.22万亩,农民人均产业面积9亩,建档立卡户人均3.2亩,营盘山、勐康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已脱贫人口1076户4391人。

    茶香果甜产业兴

    “这两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以前卖一回茶叶来回路上就得要1个小时,天气热的时候茶叶还会发酵,一到雨水季拉出去卖更是麻烦,现在加工厂就建在组里面、家门前,以后我们再也不愁了。”瑶家山村岔箐村民小组组长庞有强感叹。

    瑶家山村是康平镇典型的“直过民族聚居区”,该村有16个村民小组,共494户2111人,其中瑶族群众414户1887人,占总人数的89.1%。这里的瑶族群众均由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从1978年开始,经过党委政府的历次扶贫开发和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瑶族群众逐步实现了定居定耕。在如今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江城县还专门为瑶族群众安居脱贫出台了精准的政策措施,引导他们积极种植茶叶增收致富。日前,在沪滇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康平镇党委、政府在瑶家山村岔箐、莫作山两个村民小组建起了小型茶叶初制加工厂,进一步帮助改善茶农鲜叶售卖途径,保障了茶农受益和茶叶质量。

    瑶家山村茶产业发展只是全镇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康平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坚果、沃柑等特色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全面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并推出“以传统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促增收、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促增收、以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以补足产业短板促增收、以土地流转促增收、金融信贷扶贫促增收、利益联结促增收、以东西部对口帮扶促增收、以整族帮扶为重点促增收”等9项工作举措,确保了贫困农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脱贫有门路。

    据统计,目前,康平镇共种植茶叶7.2万亩,并以“三国庄园”“农场十一队生态茶园改造”为示范,逐步打造生态茶园建设5.9万亩,实现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种植坚果4.8万亩,涉及1276户500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52户农户2065人)。另外,在发展沃柑产业中,以普庆、鸿耀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积极创建扶贫工厂等方式,与66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协议,带动周边农户400户,户均增收5600元以上,贫困户实现“薪金、股金、租金”收入;成立鸿耀柑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20户贫困户种植沃柑600多亩,户均年增收7500元以上;以“星光扶贫”为牵引,实现沃柑销售2500吨,产值达2500万元。

    路坦房新家园美

    “房子没有修缮之前,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不要说是住得舒适干净,连住得放心都做不到。”康平镇大树脚村整鲁村民小组的老书记刀家成给记者描述改造前他家的情景。现在的刀家成家,刚换上的树脂瓦下,刷上了白漆,屋内干净敞亮,常用家电一应俱全。解决了住房难题的刀家成还开起了小卖部并自己酿酒卖,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样的喜悦不仅只是这一处,走进瑶家山村王纳碑村民小组,整体易地搬迁的新建特色民房进入收尾阶段,村民们准备喜迁新居。

    康平镇党委书记罗春华介绍,“抓脱贫攻坚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指标,除了数据外,最终是要使群众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此,我们首先从抓牢基础建设着手,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民房、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增强群众获得感;其次是聚焦民生保障,始终坚持将教育、医疗及兜底保障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增强群众安全感;再者是积极引导群众熟知法律政策、认知党的初心与使命,增强群众幸福感。”

    据统计,2018年以来,康平镇共整合投入涉农资金、中央资金、上海资金等共计7667万元用于抓易地搬迁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基础设施保障。2019年以来,共发放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救助等各类资金320万元。

    “自己种的粮吃不完,自己养的鸡猪有得卖,又住上了结实漂亮的小楼房,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瑶家山村王纳碑村民小组的邓梅芳谈起家乡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直过区少数民族的贫困根源主要是素质贫困和思想意识贫困。为此,江城县开办了瑶族整族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送教进村、手把手教学,从生活、生产、思想等多方面帮助他们提高,受到了瑶族群众的欢迎。通过培训,江城瑶族群众的劳动技能、精神面貌提升明显。

    瑶家山村漫博山新迁居点,共有16户74名瑶族群众,刚搬迁时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底,通过新赋技能务工和原有产业增效“两条腿”走路,已经有12户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

    掌握了技术的瑶族群众,让原来农闲时分文不入的“烟酒时间”变成了如今分秒必争的“黄金时间”,不但帮助他们改掉了农闲时伙伴相聚烟酒度日的不良习惯,更让他们以积极的面貌追赶脱贫致富的脚步。(记者 梁荔 通讯员 赵应花)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