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干才有希望——感受“西畴精神”的时代力量(上)
  • 干才有希望——感受“西畴精神”的时代力量(上)

    时间:2019-05-08 19:28:06  来源:  作者:

    原标题:干才有希望——感受“西畴精神”的时代力量(上)

    西畴,云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曾经,这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占比达75.4%,被认为是“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西畴人该何去何从?他们的回答是“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西畴人一心向党跟党走,他们苦干实干、开拓创新、甘于奉献,在西畴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铸造了敢于战天斗地的“西畴精神”。

    保家卫国的奉献情怀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畴县是屯兵积粮的战略要地,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西畴人坚定“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信念,为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走进西畴县兴街镇前线指挥所旧址,仿佛穿越历史、回到过去,翻阅着一张张老照片,感受当年战场上的军民鱼水情深,感触西畴人的担当与奉献。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士们的骁勇善战,更离不开西畴人的无私奉献。

    他们运送弹药、搬运物资、抬送伤员、和战士们一起抢修工事;他们捐物捐粮,宁肯自己把裤腰带勒紧一点,也要让战士们先填饱肚子。因为西畴人明白,失去家园比饿肚子还要可怕。

    战争给这片原本就贫瘠的土地又烙下了伤疤,让西畴人走到了贫穷的深谷。不过,西畴人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而是奋起向贫穷抗争,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壮丽史诗。

    炸石造地的惊天气魄

    西畴县人均耕地0.78亩,且大部分是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西畴人首先面对的是保证生存口粮的难题,木者村更甚。

    要有粮,必须种粮;要种粮,必须有地。王廷位、刘登荣与村里的党员干部正在酝酿一场与石头的战斗。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和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石破天惊,希望重现。党员群众一起干,经过105天苦战鏖战,大家用铁锤、铁杆等工具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台地。刘登荣回忆说:“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收获时产量是以前的4倍,我们村一举甩掉了‘口袋村’的帽子。”西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出台炸石造地和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一系列补助政策,也掀起以炸石造地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高潮。

    劈山筑路的勇毅笃定

    2012年,因为《看见》栏目,鸡街乡肖家塘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4个人历时6年修通5公里进村路的故事,不知让多少人潸然泪下。邓招财是当年参与者之一,他的家就住在山的最底、路的尽头。

    如今,通往肖家塘村的路虽然已经全部实现硬化,但是由于地形陡峭,走起来并不容易。从山顶走到山脚,便来到了邓招财的家。抬头望去,山的那边还是山,一重又一重。邓招财说:“打通了路,人活着才有希望。”

    因为生存条件恶劣,从上世纪90年代起,肖家塘村里有8户人家陆陆续续都搬走了,村里的12户人家到2006年只剩4户。搬出去,邓招财和其余3家不是没有想过,甚至也走出去看过,但总有许多不舍。

    邓招财说:“搬出大山可以改变贫困,可是一旦搬走,祖辈留下来的地方从此就会慢慢消失。我们想把村子守住、把家护住、把老祖宗的根留住。只要人勤,生活就有希望,我们决定不管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把路修通。”

    2006年6月12日,那一天邓招财记忆深刻。邓招财、侯寿高、姚光金、姚世斌4人,扛着大锤、铁杆等简单的工具正式动工。接下来的6年里,他们流干了汗、吃尽了苦,也用光了所有积蓄。路通了的那一刻,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希望是什么。(记者 郜晋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