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决战贫困的“西畴样本”——西畴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 决战贫困的“西畴样本”——西畴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时间:2019-04-24 18:57:58  来源:  作者:

    原标题:决战贫困的“西畴样本”——西畴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编者按】

    4月4日,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信息:文山州的西畴县和砚山县经州级审核、省级核查和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拟退出贫困县序列,现向社会公示。这是我州首批即将脱贫退出的贫困县,将首次实现我州贫困县数量上的减少。它是我州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又一重要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州贫困县退出工作拉开了序幕。

    西畴和砚山两县以“高标准、高质量、示范性”脱贫摘帽,采取超常规举措,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以“绣花”的功夫,精准把脉、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全面推进,保持了序时进度,提升了脱贫质量,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各自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对全州其他各县市更科学有效地开展脱贫攻坚具有启示意义。

    牢记使命凝聚共识

    富民产业支撑脱贫

    翻阅西畴,一定会让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占75.4%,人均耕地仅有0.78亩,是全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踏上这方炽热的土地,一定会让您产生强烈的震撼:为了摆脱贫困,几十年来,西畴人勇敢地向大山宣战、向石漠宣战、向贫困宣战,在苦干实干中创造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他们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演绎着新的动人传奇,创造出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牢记使命凝聚共识

    精准扶贫、全面小康的“冲锋号”吹响后,西畴县委、政府坚持把脱贫摘帽作为“最大政治、最大民生、最大机遇”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在思想理念上统一认识,在政策措施上统一要求,在资源力量上统一调配,在执行落实上统一标准。

    紧紧围绕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州目标,坚持“一库两图”科学规划到位,确保项目安排精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精准建好一个库,精心绘制两张图,科学规划“一库两图”,严格项目实施程序,确保项目资金精准定向投入。

    坚持责任压实到位,确保定点定人分区作战精准。县委、县政府与县处级领导、各挂包帮单位、行业扶贫部门、乡(镇)层层签订“军令状”,将全县划分为9个战区29个片区,挂图作战,压实工作责任。严格按照贫困户退出的6项和贫困村退出的10项刚性指标要求,制定一户一策措施,一村一村、一户一户销号,做到贫困对象家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投入产出、帮扶责任、脱贫时序“六清”,确保所有刚性指标达标。突出打好产业和就业“两张牌”,实施产业扶持脱贫和务工增收脱贫,强化到户收入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挂联单位+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抱团合作发展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实施教育帮扶脱贫、医疗健康脱贫和社会保障脱贫,确保贫困户有保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步补齐水、电、路、通信、教育、卫生等短板。

    坚持整合资金到位,确保脱贫攻坚资金投入精准。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0.4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4亿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6.2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36亿元、政策性贷款5亿元、国家债券资金1.3亿元),特别是县级财政每年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1亿元,并保持每年增长10%,用于到村到户帮扶。

    富民产业支撑脱贫

    贫困户要脱贫,产业是支撑,脱贫致富,全靠产业支柱;扶贫帮困,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

    西畴县探索“农民四变”改革模式,另辟蹊径拓宽增收新渠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后续产业、鼓励外出务工、引导经商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资产收益分配、社会保障兜底等多种形式,探索形成农民变市民、变股民、变工人、变商人“四变改革”模式,既缓解了石漠化山区生存压力,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累计有628户贫困户2478人搬迁城镇居住,实现由农民变市民;有9964户贫困人口参与股份合作,实现由农民变股民;有11164人通过培训外出务工,实现由农民变工人;有1000余人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增收,实现由农民变商人。

    针对部分贫困户缺技术、缺劳动力、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形成“社信合作、社企合作、社员合作、消费合作、劳务合作”五种合作发展模式,成为破解贫困农户持续增收难的一把“金钥匙”。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082户档卡户参与“社信合作”,资金总额1196万元,实现群众增收260万元;全县共有2053户档卡户参与“社企合作”,资金总额1406.9万元,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全县共有842户档卡户参加“社员合作”,资金总额675万元,年户均增收500元;全县共有226户档卡户参与“消费合作”,年户均增收2803元;全县共有737户档卡户参与“劳务代养合作”,年户均增收2100元。

    探索“扶贫车间”脱贫模式,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根基。针对全县拥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4万人的实际,着力在建立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落实外出务工人员交通补贴、稳岗补贴等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的同时,通过支部牵线搭桥、干部结对帮扶、党员示范带动等方式,采取招商引资、一次性奖补、优先给予创业贷款扶持、整合农村闲置资源等措施,探索“党支部+扶贫车间”脱贫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就业协会72个,开展就业培训17544人,组织6万人外出务工(其中档卡户12944人);全县共建成扶贫车间13个,11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打牢基础强力攻坚

    通过从炸石造地转向石漠岩石综合整治,探索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让石漠变绿洲成为现实。截至目前,西畴县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28.9万亩,“绿色银行”发展红利充分释放;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土地产出率大幅提升;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新增耕地近1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累计建成沼气池4.36万口,建成小水窖4.15万口;森林覆盖率达到46.13%,比上世纪80年代初增加21个百分点。比如以兴街镇三光村为核心的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面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用水贵如油的窘境,西畴县坚持实干苦干创新干,探索形成制定规划“引”水、技术到位“建”水、五小水利“蓄”水、推行河长制“管”水、创新机制“活”水的“五法治水”模式,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4.1万余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9万亩,有效解决了13.4万人、3.8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面对悬崖峭壁、高山沟壑,群众自发喊响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探索形成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公路建设模式,率先实行“路长制”,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货运网络。2012年以来,全县共补助资金1.6亿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8.2亿余元,修通农村等外公路3100公里,公路密度27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均达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路面硬化率达99%,实施农村道路安全防护工程196.88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绿化269.42公里,被列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示点县。

    打造“三生三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3.29亿元,实施村容村貌整治950个,建成美丽乡村682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个,州级生态文明村51个;被评为“全国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示范区”。国家石漠公园建设项目有望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批(现正在公示)。

    以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的气魄,坚持把最好的土地用来办教育,全力挖掉贫困“穷根子”。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13.4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2017年全县80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标,并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验收。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180.96万元、受益学生13282名,社会各界爱心共资助15578人次647.93万元,并与上海虹口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高检院、冶金集团等单位建立长期助学合作关系。

    乡村治理赢得民心

    面对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构建“村村建有巡防队、户户参与大联防,禁毒防艾不放松、人人自觉拒毒品,法律知识进农村、矛盾纠纷不出乡,乡风文明治安好、多年多村零发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刑事、治安案件逐年下降。

    2012年以来,全县1774个村(社区)民小组中,有1530个村(社区)未发案,创造令人叹服的“发案少、秩序好、乡风文明、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西畴新现象”,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已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

    创新建立乡村治理机制,群众按每天节约5分钱、每年节约18元的标准筹集保洁费用,县委、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参加“五分钱”工程的村小组按月补助,聘请贫困群众担任保洁员,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形成环境整治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自治模式,产生了农村环境整治效益、就业脱贫增收效益、基层村组自治效益的“三重”效益,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蝶变,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基层“六小创新”之一在全省推广。

    围绕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创新“道德银行”积分制,加快建设有挂牌、有房子、有货架、有物品、有制度、有台账、有标价、有专人管理“八有”标准的“幸福超市”,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风尚,建立“道德银行”积分动态管理机制,采取以劳动换取工分、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积攒工分到“幸福超市”兑现生活用品,破除“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真切领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深刻哲理。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幸福超市”13个,带动8365户贫困户实现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党建引领筑实堡垒

    为实现党建对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西畴县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农村发展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水平。

    围绕脱贫攻坚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凝人心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聚焦重点,突出党组织政治建设,通过搭建党建教育平台、创建新时代弘扬“西畴精神”讲习所,搭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服务平台、探索“十有十能”党建模式,搭建实干担当平台、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搭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增强村级组织带动能力“四个平台”,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得益彰。

    全县共创建“新时代弘扬‘西畴精神’讲习所”97个,常态化开展讲习200余期,培训党员群众1万余人(次);累计整合资金投入1.5亿,全县所有村(社区)全部建成“十有十能”标准的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活动场所,新建和修缮村小组活动室685个;100%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以上,其中20%的村实现5万元以上。同时,出台减贫带贫工作方案,对有发展意愿和前景的村给予50万元启动资金,真正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威望不高的问题。

    脱贫“摘帽”奔小康,美好生活奔前程。西畴县委、县政府将以脱贫“摘帽”为契机,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记者朱法飞资云波罗钢)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