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种好致富金叶子 拓宽脱贫新路子
  • 种好致富金叶子 拓宽脱贫新路子

    时间:2019-04-24 18:53:43  来源:  作者:

      原标题:种好致富金叶子拓宽脱贫新路子

    近年来,隆阳区按照农业“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共育户+贫困户”的蚕桑一体化经营模式,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蚕桑种苗,通过给予肥料补贴和技术支持,对桑园采取租赁、转让、入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大蚕桑综合开发力度,打破桑树只能采叶养蚕的传统做法,不断扩宽产业链条,充分开发利用栽桑养蚕附加值助农增收。

    隆阳区规划桑园面积62137亩,截至目前累计面积40037亩,涉及14个乡(镇)街道123个村8565户34260人,其中涉及贫困村4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283户17132人。已打造核心基地乡镇5个,重点村45个。2018年计划养蚕4.43万张,产茧221.5万公斤,产值11075万元。全区蚕桑产业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283户,每户平均种植3亩桑树,每年每亩养3张蚕能够产茧150公斤,按50元/公斤计算收入7500元,种植3亩蚕桑的村民每年能够收入22500元,隆阳区4283户贫困户一年茧款可达收入9636万元。

    措施到位,不断加大蚕桑综合开发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各种桑乡镇(街道)站在精准扶贫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高度,认真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乡村干部盯着抓”的工作机制,从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积极性。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提前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示范园区参观、考察、学习,让农户充分了解蚕桑产业的特点、技术要求、市场前景等情况,打牢思想基础,提高群众参与度,并按规定时间完成新植面积移栽任务。

    加强市场监管,切实维护蚕茧市场秩序。管好蚕种市场,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农业部发布的《蚕种管理办法》,确实履行好管理职责,规范管理、严格执法,保证蚕种的种业安全;管好蚕茧市场。各种桑乡镇(街道)通过跟踪服务、订单收购、考核奖励等措施,引导蚕农把蚕茧交给公司,支持企业发展,农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配合,切实维护蚕茧市场秩序。

    聚焦三个转变,增强脱贫造血功能。转变模式,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引导贫困户的观念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致富”转变。加强宣传和扶持力度,推动桑园经营权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转变做法,从“传统农业”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大蚕桑综合开发力度。

    把握三个关键,推动发展动力。严控“成本关”,解决农民不愿干的问题,推广“方格簇自动上簇、小蚕一日两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的技术示范,将养蚕成本从2000元至3000元降低至0元至500元。严把“技术关”,解决农民不会干的问题。大力推广现代蚕桑科技,开展系列化科技养蚕培训,利用蚕桑实训基地开展蚕桑生产实用技术和新型蚕用农机具推广,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严把“投入关”,从源头解决农民不敢干的问题。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蚕桑资金用于补贴蚕农发展蚕桑,同时整合项目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区主要蚕桑种植区桑园、桑路、桑水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注重三个结合,厚植发展潜力。将产业发展与区情实际相结合,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实际,合理调整全区蚕桑种植布局。将蚕桑种植与马铃薯种植相结合,通过合理套种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实现“一田多种”。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亮点凸显,增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蚕农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桑蚕产业由自发种养型向“公司+基地+农户”等集约型发展,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广大蚕农风险、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强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对桑果、桑叶、桑枝、僵蚕等实现综合开发利用,做大做强蚕桑产品品牌,延伸桑、蚕、茧、丝产业价值链条。依托云桑庄园建设,建桑葚采摘区、桑蚕文化区、休闲观光区等,最终提高贫困户经济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每年培训力争达到10000余人次,使蚕农掌握过硬的操作本领,全面推广一年生“农桑14”嫁接苗,实现良种全覆盖。规范栽植,切实抓好低产桑园改造,进一步提高中低产桑园的产出率。

    按照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的要求,切实加大蚕桑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做好蚕桑基地的机耕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优化政策扶持力度,在新植桑苗和物资上给予补助,减轻蚕桑户负担,激发农户种桑养蚕的热情,把蚕桑产业做成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2018年,隆阳区计划投资2400万元,用于发展蚕桑产业。

    通过企业联动,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是“东桑西移”“浙桑入滇”在保山投资开发蚕桑基地和丝绸加工的首家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集蚕种繁育、蚕桑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加工为一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公司从浙江、安徽等地聘请种桑养蚕技术人员8名,同时招聘蚕桑技术员120余名,实现每村配备一名蚕桑专职技术员,通过发放技术资料和不断召开现场培训会等形式,逐户指导蚕农种桑养蚕,实现了每户有一名种桑养蚕技术“明白人”。适时发展了缫丝加工和丝绸织造,延伸了茧丝绸产业链,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以工哺农。始终坚持和农户订立蚕桑生产收购合同,保证以不低于40元/公斤保护价全部收购蚕农所产鲜茧,给农民吃下“定心丸”。截至2017年末,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带动全区养蚕户8565户34260人,其中贫困户4283户17132人,实现总产值2.3亿元(农业产值1.1亿元,工业产值1.2亿元),税收800多万元,发放工人工资500多万元,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之一。(通讯员 张桥永)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