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告别95岁老院士 张嗣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 告别95岁老院士 张嗣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时间:2019-10-11 08:53:42  来源:信网  作者:

    /

    张嗣瀛院士遗像。

    /

    社会各界参加张嗣瀛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青岛大学供图)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控制科学与系统科学领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嗣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10日上午在市殡仪馆举行。

    张嗣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0月4日10时42分在青岛逝世,享年95岁。

    张嗣瀛同志逝世后,习近平同志通过教育部转达对张嗣瀛同志的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晨、刘鹤、陈希、温家宝、张德江、吴官正、丁仲礼、肖捷、刘延东等,通过来函、来电、送花圈等方式,对张嗣瀛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张嗣瀛同志逝世后,通过来函、来电、送花圈等方式致以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的还有:陈宝生、白春礼、刘家义、龚正、付志方、王可、王清宪、孟凡利、宋远方、杨军等。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辽宁省委、省政府,山东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沈阳市委,青岛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和部门,以及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80余所高等院校,十多位两院院士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

    秋风瑟瑟,阴雨绵绵,市殡仪馆告别大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大厅正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张嗣瀛同志”,横幅下方是张嗣瀛同志的遗像。张嗣瀛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受刘家义委托,于杰参加告别仪式。孟凡利、孙立杰,山东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青岛市委、市政府等有关负责同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代表,东北大学、青岛大学有关校领导和师生代表,以及张嗣瀛同志生前友好、同事、学生,前往殡仪馆为张嗣瀛同志送别。

    人 物

    20年前来青工作,要为青大干点事

    张嗣瀛院士是和钱学森同一时代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国内首批研究者。他曾成功解决了国产反坦克导弹“红箭-73”脱靶问题;93岁时将青岛大学系统科学学科带成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带领青岛大学“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在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爱国、报国,始终是涌动在张嗣瀛院士生命中的血液。

    在科研道路上奋斗一生

    张嗣瀛1925年6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9年10月到东北大学任教,1950年11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张嗣瀛赴苏留学。

    1959年回国后,张嗣瀛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并在自动控制学科上颇有建树。1974年,他开始参与反坦克导弹“红箭-73”的研制工作,成功解决了导弹脱靶问题,“红箭-73”正式定型生产。1981年起,他开始担任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首任所长。

    1987年,张嗣瀛执笔出版的《微分对策》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的专著;1986年,他创办了《控制与决策》学报并任主编,如今该学报已是国内四个自动控制方面的学报之一;1989年,他又创办“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殚精竭虑把心血倾注在年轻人的培养上。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共培养了博士后20余人、博士50余人、硕士60余人,不少人成为相关领域的带头人。

    “我要为青大干点事”

    1999年12月,张嗣瀛来到青岛大学工作,任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所长。脚步一踏进青大校园,他便对迎接他的校领导说:“我不是来养老的,我是来工作的,我要为青大干点事。”

    来校不到两个月,他就筹备成立了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并任所长。此后他着手主持申报“系统理论”硕士点及博士点,并获批准;他主持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完整的学术梯队;2004年创办了《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学报并任主编,该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入编为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短短五年时间,一个研究所、一份学术刊物、一个博士点、一支人才队伍、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在青大诞生了——这就是被青大人称颂的张嗣瀛院士“五年五个一”。

    2012年,“系统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功获批,并在全国高校系统科学学科排名评估中位居第四;此后,以自动化学院为主的青岛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张院士是我们团队的灵魂人物,也是我们科研与育人的榜样和指引团队前进的旗帜。”自动化学院院长于海生教授曾表示。2018年,以张嗣瀛为首的“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还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践行“科技报国”的承诺

    张嗣瀛生前带领着青岛大学系统科学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拥有一支由10余名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拥有两名ESI高被引科学家,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6人。该学科在复杂网络、复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系统工程、信息处理、社会经济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张嗣瀛的一生践行着对科技报国的承诺。2013年,张嗣瀛被授予青岛市科技最高奖,获奖当天,他将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助困励志奖学金,资助家庭困难、学习优秀的在校研究生。“功高桃李多,春风岂吹老”,前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对张嗣瀛的赠言似乎可以作为他晚年的写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不为利所动,不为权所倾,不为名所累,不为位所争。”这是张嗣瀛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人生实践。

    ■链接

    目前八所驻青本科高校

    共有80余位院士

    据统计,目前八所驻青本科高校的院士至少有81位。

    其中山东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截至去年底,中国海洋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其中含双聘院士5人;截至今年7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1人(含双聘),其中全职两院院士3人;山东科技大学现有两院院士4人;截至10月9日,青岛大学拥有全职院士8人,外聘院士9人;青岛科技大学教职工中全职院士有2人,双聘院士11人;截至目前,青岛理工大学拥有全职日本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院士1人;青岛农业大学拥有4位双聘院士。

    梳理81位院士的履历,八所驻青本科高校的院士多是“60后”。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出生于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主任吴立新出生于196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金声出生于1965年。其中,年纪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出生于1921年的文圣常,而年纪最小的目前也已年过半百。

    另外,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27位院士先后逝世,其中有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另有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逝世。据悉,进入10月以来就有3位院士逝世。

    半岛记者 孙雅琴 通讯员 魏喆吉 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