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这个沂蒙小山村,为何60多年来备受关注?
  • 这个沂蒙小山村,为何60多年来备受关注?

    时间:2019-09-28 18:50:5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刘江波

    9月26日,新华社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峥嵘岁月”栏目下刊发《“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一文,开篇即提到了坐落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厉家寨。

    文中这样写道:“愚公移山”,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寓言故事。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读到一份讲述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通过整治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的报告,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

    记者梳理发现,60多年来,厉家寨不仅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而且在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的报道中,相关篇目多达近600篇。

    跨越时空,穿越时代,一个小山村,为何60多年来备受关注?

    翻开厚重的历史,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俺大队解放前是个穷山恶水的苦地方,山是秃山,河是害河,地是土少石头多,好年景粮食亩产也不过百来斤。”在《大众日报》刊发的报道《发扬愚公精神 立志改造山河》中如此写道。

    厉家寨,位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6000多亩可耕地被山岭、河沟分割得零零碎碎,瓢一块、碗一块的,有的十几块地才能凑成一亩。雪上加霜的是,这些零散的土地既不抗旱又不耐涝,可以说是“盼水盼得肝肠断,恨水恨得牙根疼”,想要高产,难如登天。

    当年,厉家寨是莒南坪上区72个村中最落后的。

    怎么办?厉家寨人开始了劈岭填沟、改造穷山恶水的征程。

    1951年12月,厉月坤担任厉家寨党总支书记,开始领导厉家寨人改造家园。他组织互助组搞深翻地,又带领大家打水井建水库,结束了厉家寨没有水浇地的历史。1955年,厉家寨由13个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厉月坤任总支书记,厉月举任社长,开始了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新篇章。

    透过当年报纸上的文字,众多细节让人动容。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壮阔场景,让人心潮澎湃。

    比如,为了解决一块一亩多地的大石层,村民12把镢头刨断了10把。在没有机械动力,没用一斤炸药的情况下,全靠每个人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镐头一张锨,劈岭填沟、整大地、建水库。

    再比如,厉月举搞小麦丰产试验,偏要先啃硬骨头。他用自己的一块好地换来一块孬地。村民说“这块地要是能丰产,厉家寨就没有不收粮食的地了”。经过补苗、浇水、施肥、捉虫,这块地里的麦子真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先难后易,让厉家寨5000多亩土地得到了彻底整治,实现了粮食的连年丰收,在当时创造了一个奇迹。

    经过几年的大干苦干,厉家寨变成岭地梯田化,薄地都深翻,小地变大地,沟地变良田,山沟变水库,平地有井灌,旱涝保收的“沃土之乡”。到1956年,厉家寨粮食亩产达到550斤,提前8年实现了农业发展计划纲要的目标。

    毛主席批示后,激发了厉家寨人更大的干事创业的热情。随后近十年内,他们又克服重重困难,大战棋盘山、石人顶,建起了龙潭沟、龙门水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由此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凝结的正是厉家寨人大干苦干、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历久弥新。

    一个小山村,为何60多年来备受关注?这就是答案。正如新华社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文章所写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为这个伟大精神所感召,中国人民抒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面对极端困难的考验,展开了一场同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斗争。”

    而新华社之所以在此时选取厉家寨这一老典型,也正是为了重温一个个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重要时刻,呈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昭示中华民族阔步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步入新时代,沂蒙山区也迈入高铁时代。随着鲁南高铁的开通,老区人民多年的高铁梦成为现实。值得一提的是,在鲁南高铁沿线设站中,就有厉家寨高铁站。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高铁站傍小山村》一文,文中诗意地描绘了高铁带给沂蒙山区的变化,让我们以此做结。

    “说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巨变,这里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一株株百日红、银杏树,像仪仗队整齐地站在沂蒙山的明眸里,守候在沂蒙高铁的轨道两旁。两条锃亮的高铁轨道,互相支撑着,穿山越涧,并肩前行,朝向诗一般灿烂的远方……”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等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