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劲草”盛亦兵
  • “劲草”盛亦兵

    时间:2017-05-24 23:24:01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

    站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前,54岁的盛亦兵格外兴奋,说起话来幽默风趣又铿锵有力,他现在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如果不是他手里提着的一个袋子以及从袋子里伸出的一个导流管,你很难把他和疾病联系起来。

    深耕牧草业三十余年

    1981年,18岁的盛亦兵考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学的是农业专业。“高考是我命运的转折点,本来踌躇满志却意外失利,与山大生物系擦肩而过,最终进入了农业大学。现在想想,这似乎也是必然,我属兔,兔子爱吃草,对这一行的选择大概在我出生的时候便决定了。”盛亦兵说他跟牧草的缘分大概是“命中注定”。

    大学毕业后,盛亦兵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研究所,现在研究所的名字变更为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为省农科院下属单位,盛亦兵选择的研究领域是牧草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

    “1986年我跟随蔡英寰老师做黄河三角洲万亩草场建设项目,地点在东营利津县王庄乡,吃住都在村子里。”盛亦兵自小在城市长大,工作之初便来到东营改造大片盐碱地,这对于他来说是很辛苦的。“春天是牧草生长的旺季,基本上每天都要到草场里面定点观测。那时候风吹起来,黄沙漫天,像是沙尘暴。从观测点走回驻地,从衣服口袋里能掏出好几斤沙子。”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盛亦兵一脸笑容,“虽然工作环境差,但是干的很舒服。”从一开始,盛亦兵便爱上了这个行业。

    正是数十年如一日深耕在牧草业,盛亦兵在这个行业取得了累累硕果。2000年,盛亦兵促成了中国(北方)草业博览会的召开,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牧草大开发正式拉开序幕;2002年,他提出了把苜蓿作为作物的观念,并率先在农区大面积推广优质牧草,获得成功;2004,他研究推广的枣草间作技术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007年又推出了我省第一个自主育成的牧草品种“鲁苜1号”,之后又陆续推出“鲁苜18”等5个牧草新品种;2014年和2015年的“黄淮海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及利用”项目获得了首届中国草业科技奖和省科技进步奖……

    此外,盛亦兵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研发的牧草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产生了近10亿元的经济效益,将农科院的牧草“小学科”做成了大产业。如今,山东省牧草种植面积达169万亩,其中苜蓿39万亩。

    八年六次肿瘤手术

    牧草业在山东是个小产业,关注的人不多,盛亦兵刚工作那会,财政投入的科研经费也非常少。在盛亦兵进入牧草行业23年后,2008年,山东牧草科研工作迎来了春天。这一年,国家引导各地调整种植结构,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草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省有关部门和农科院对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支持,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正当盛亦兵打算和他的团队想再接再厉,大干一番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2008年8月份,盛亦兵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为防止肿瘤细胞扩散,盛亦兵的右肾被切除,并进行了放射治疗。这一年正值农业部启动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术刚满一个月,盛亦兵就接到通知,国家牧草体系拟在山东设立第一个试验站——东营综合试验站。他兴奋异常,一骨碌从病床上爬起来,忘却疾病投入到工作之中。

    接下来的几年,因为肿瘤细胞在盛亦兵体内不断地出现,他几乎每年都要做一次大手术。今年年初,盛亦兵接受了第六次大手术。其中,在2014年七月份,盛亦兵在南京接受第五次肿瘤手术的时候,他的肠道、腹壁等部分被切除。手术之后,盛亦兵的小肠仅剩下了1.6米长,这是维持一个人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在这次手术中,盛亦兵体内连接左肾的输尿管被肿瘤细胞堵塞了。医生不得不在他腰间挂上一个肾造瘘管引流袋,这是为了将他身体内产生的尿液和代谢废物及时排出体外。

    即便这样,在今年手术后,躺在病床上的依然不改他的乐观本性,他跟来探望的同事开玩笑说:“我挺过了八年抗战,已经赚了。现在教科书上抗日战争由8年改称了14年,看来我还得多活几年。”

    据盛亦兵的一位主治医生介绍,盛亦兵所患的肿瘤治疗方法以切除为主,但是很容易复发,5年的生存率不到50%。

    引以为傲的两件事

    如果不是他手里提着的一个袋子以及从袋子里伸出的一个导流管,你很难把他和疾病联系起来。除了这个特征,盛亦兵手里还有一个水杯相伴,他需要每隔十分钟就得喝口水。“这是我从我媳妇那硬抢过来的。”说话间,盛亦兵又开起了玩笑。

    这片绿油油的草地是位于济宁汶上县的老孟家庭农场,草地里种植的就是盛亦兵和他的团队所培育出的苜蓿新品种。四月底、五月初也正是苜蓿收割的季节,收割机从牧草上驶过,阵阵青草的气息传来,盛亦兵显得格外高兴,“这味道闻起来很香,令我高兴,这大概就是收获的喜悦吧。”

    因为长年疾病的摧残,盛亦兵看上去有些“瘦骨嶙峋”,他的头发张扬着,虽然不浓密,但是能让人联想到爱因斯坦。“因为不修边幅,我们原先分管农业的副市长称呼他是‘大胡子’。”在东营和盛亦兵有多年交情的东营职业学院教授孙玉江说。

    盛亦兵在他的领域收获了很多荣誉,但是就他自己讲,有两件事令他比较自豪。“一件事是提早培养了一批接班人。另一件就是在我患病住院期间,别人愁眉苦脸,但是在我的开导下,他们也乐观了起来。”

    盛亦兵非常重视传帮带,他积极创造机会,为团队成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分批安排团队成员参加各类国际国内草业学术会议,尽自己最大努力提供各种机会和渠道提高科研人员技术水平。正是在盛亦兵的带领下,牧草团队逐渐壮大,现已形成了8人核心研究团队,包括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博士3名,硕士2名。

    他人眼中的盛亦兵

    有一天凌晨三点多,他病犯了很难受,但是怕影响我休息和第二天的正常上班,他就偷偷自己去了另一个屋,自己难受了一晚上。我第二天发现的时候,他发起了高烧。 ——盛亦兵的妻子 王永焕

    我们东营利津当地的老百姓曾经这样评价老盛:远看像放羊的,近看是种草的。因为老盛朴实、务实、随和,没有架子。他把自己的青春、热情泼洒在草地上,把自己的论文真正写在了草地上。他是山东最高的那棵草!  ——东营职业学院教授 孙玉江

    一次苜蓿试验中,我根据商品袋上标注的数据来测算种子的发芽势。盛老师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严肃的对我说出了至今犹然在耳的话:“科研数据是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你这样估算可能对你的小区实验影响不大,但是如果用来指导全省的播种量,可能会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损失!”如今,我养成了自己动手做试验,获得一手科研资料的好习惯。我知道,这个习惯必将使我受益终生。 ——盛亦兵的学生 贾春林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