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创新书写人生高度】王军成:给海洋装上“眼睛”
  • 【创新书写人生高度】王军成:给海洋装上“眼睛”

    时间:2017-05-23 21:45:20  来源:齐鲁网  作者:刘洋 崂山台 赵德峰

    齐鲁网青岛5月23日讯(记者 刘洋 崂山台 赵德峰)

    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开发海洋,认知先行。在各种对海洋的认知手段中,海洋资料浮标是一件利器——它锚定于海上,能长期、定点、连续、实时监测各种数据。为了给大海装上这样的眼睛,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专家王军成做了三十年。

    说起海洋资料浮标这个问海利器,就得到王军成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大海上去看看。

    “这是十五号浮标,这是我们国家九十年代第一套实现了业务化运行的浮标。在这以前,咱们国家当时的浮标还靠进口。从15号开始,标志着咱们可以突破国外的一些封锁,咱们可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来解决咱们国家这种海洋监测的需求。”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介绍,这个直径十米的大家伙1989年上岗,曾被布放在全国各大海域进行环境监测,今年它的工作岗位是青岛近海。在岗二十多年,十五号浮标仍然是中国海洋观测的一个标杆。“它现在应该确切说是第四代了,可以连续运行三年,无论是气象要素还是海上的水文要素,包括海洋水质监测,这样一些要素加起来有三十多种。应该说咱们这个浮标综合水平应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现在,有近200只海洋的眼睛在我国的近海形成一张观测网,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约3万个气象水文数据,它们中有180多个是王军成的团队开发的。要看得远,还要看得清,眼下,王军成团队正在研发的,是一款高精度水温传感器,有了这项技术,海洋浮标就能给国家的风云气象卫星校准、定标,让卫星测量数据更准确。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浮标研究室负责人刘世萱介绍:“这48个点,每个点都要达到0.02的测量精度,当卫星扫到浮标所在点的温度时候,卫星要以我们这个值为标准来校准卫星上传感器的测量值,然后卫星去到别的地方,它得到的值实际上就是与这个标准点的温度差,有他的帮助,卫星测量的数据可以更准确一些。”

    人在陆上,根在海里。王军成说自己用了半生时间对话大海,可要想读懂它今生都要不离不弃。“一代代的成果出来得到国家的应用,这个干劲和自豪感促使你,要一直往前奔波。不光水面浮标,还有更为广阔的领域,就是水下潜标。还需要和我的同仁们继续努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