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与生命抗战①丨别人拔草他种草,盛亦兵挂着引流袋为牧草代言
  • 与生命抗战①丨别人拔草他种草,盛亦兵挂着引流袋为牧草代言

    时间:2017-05-10 23:14:10  来源:齐鲁网  作者:韩妍妍

    齐鲁网5月10日讯(记者 韩妍妍)别人种地要拔草,而他却在地里种草。他身患重病,八年来六次开膛大手术,整个右肾切除,小肠仅剩三分之一,却依然坚持奋斗在农业科研生产一线,他坚信,小牧草也有大产业,也能让农民致富。他就是山东省农科院牧草学科奠基人,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牧草项目首席专家盛亦兵。从今天起,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讲述山东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盛亦兵的事迹。

    “基本上你拿着这个捆啊,听声音‘咔吧’一声这就到了,再一个鉴定方法,就是刮一下基本上刮不下来,这就是感官上的要求。” 见到盛亦兵的时候,他正在济宁市汶上县的苜蓿收割现场,讲解第一茬苜蓿提前收获的好处,为了赶在收割前试验推广这一理念,他亲自到各地布点试验,到示范县讲解宣传。“基本上(一亩地产量)一吨半是没问题的,咱卖到这个现代牧业是1800一斤。比种粮食强太多了。”

    5月4号,距离盛亦兵的第六次肿瘤切除手术结束102天,他已经在路上不断奔波了。从2008年查出“腹膜后脂肪肉瘤”到现在,他的右肾被切除,小肠只剩下三分之一,这是保持身体消化代谢功能的最小长度,以至于他每天必须随身携带肠内营养液和肾脏瘘引流袋。盛亦兵说,“开始的时候不大习惯,经常起来一扭身就走了,哐啷一拽,才感觉到。”盛亦兵的爱人王永焕说,“我不想让他再工作;(可是)只要是他上了地里,只要是说起牧草来,你看他那精神头就不一样,眉飞色舞的。”

    今年54的盛亦兵,出生在济南的一个干部家庭,1985年,盛亦兵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跟着导师来到东营利津,搞黄河三角洲万亩草场建设,这一呆就是七八年,研究牧草的兴趣,从那时起就深深埋在了他的心里。盛亦兵告诉我们,“就是喜欢研究它,研究它为什么要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要长成那个样子,它为什么产量高,它为什么产量差。” 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杨青川评价盛亦兵,“ 他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是他对牧草产业的热爱执着,扎根于他的心灵深处。”很多农业领域的专家都专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培育。而盛亦兵团队研究的牧草,作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一度不为人理解。“有些老百姓说我们都拔草你们种草,实际不是这个事,我给老百姓解释,我们种的这个草第一是牧草,第二是专供草食家畜吃,专供草食家畜的草它就和庄稼一样,是一样的效果,一样的东西”

    申请不下课题,没有研究经费,曾经一度工资都没有着落。盛亦兵就借着在北农大上研究生,帮师兄做草坪公司的机会,代卖种子,挣些钱。可是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老盛全都投到了科研上。盛亦兵说,“搞研究,包括基地,包括我的试验地,育种圃、杂交圃我都要建起了,建起了以后,给那些主管部门要看看,就是说在没钱的情况下,我也能搞到这个程度,如果你能资助我点,可能我的牧草研究这块能搞的更好。”

    二十年磨一剑,2007年,盛亦兵和他的团队,育成了山东第一个紫花苜蓿品种——“鲁苜1号”,填补了我省没有自主选育牧草品种的空白。山东省农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草业室主任王国良说,“不管到现在,这么大红大紫也好,原来无人问津也好,不管什么状态,他都是对草、对科研的热爱,我感觉是非常有激情,就对草的痴迷,就已经根深蒂固了。”盛亦兵说,搞作物,其他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甚至包括搞资源调查,只是锦上添花。但是搞牧草就是雪中送炭。

    资料图

    正当盛亦兵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2008年,44岁的盛亦兵被诊断为肿瘤癌症,不得不接受多次手术和放疗。可是痴迷于科研的盛亦兵,却利用手术的间隙,坚持牧草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