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特别策划“筑梦七十年”③ 河南“十二时辰”
  • 特别策划“筑梦七十年”③ 河南“十二时辰”

    时间:2019-09-28 18:49:46  来源:大象新闻  作者:

    大象新闻记者 张静/文 袁晓强/图片统筹

    1949年10月1日,一个改变所有中国人命运的日子,一个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日子,一个改变世界格局的日子。

    北京,下午三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进入新的历史纪元。

    那一刻,全国沸腾。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波澜壮阔。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回望七十年前的中原大地,回望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我们走访了多位亲历者、见证者,抖落岁月的沧桑,探寻历史的印痕,从他们的点滴记忆中,还原新中国成立那天,河南的“十二时辰”。

    子时(23时~1时):

    (马正和老伴杨铮 大象新闻记者 张静 摄)

    夜已深。在河南省会开封,结束了一天的排练,23岁的河南大学学生马正和同学们仍兴奋不已,还在热烈地讨论着,关于新中国,对于未来的发展,他们充满了憧憬。

    此时,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内,56岁的毛泽东在案头紧张工作;远在南国广州的东山梅花村32号,陈济棠公馆,62岁的蒋介石深深陷入失败和沮丧的情绪中。

    在天安门广场,准备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陆续抵达。零点,担负着开国大典纠察任务的华北大学俄文大队学生们到达天安门广场。作为俄文大队第一中队第一班班长的邹玉光,和同学一起打着红底黄字的大旗。他们的任务是在金水桥一线,检查参加游行的队伍中是否有禁止带入场内的物品。

    丑时(1时~3时):

    (开国大典所使用的礼炮。央视记者 张晓鹏 摄 )

    在洛阳西大街,洛阳高中高二学生李德庆在宿舍里和同学们刚刚结束激烈的讨论,天亮后,他们还要去校外贴标语宣传新中国的成立。

    在北京,凌晨1点,礼炮部队的战士们,一个个已头戴钢盔,腰系武装带,乘卡车载着54门礼炮,浩浩荡荡开向天安门广场。此时,北京清洁队的工人们,为了用土垒好会场的检阅台,已经从30日忙到了这天凌晨2点。

    2018年,已经88岁高龄的曹淑文在接受《中老年时报》采访时回忆:凌晨1点,她所在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2部28班全体学员,身穿黄绿色军装,佩戴校徽,集体赶到清华大学集合,曹淑文还特意穿了双新布鞋。一路上,他们和各路队伍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徒步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金水桥“会师”。

    寅时(3时~5时):

    (张秀英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邱琦 摄)

    刚过凌晨三点的郑州,天还一片漆黑,住在二道街的张秀英开始起床,点上灯,为全家做饭。熬好稀饭蒸好窝窝头,她叫醒五岁的大儿子王桂林,一起简单吃了饭,交代好儿子中午记得吃窝窝头。这时,天还没大亮,张秀英背起不满一岁的小儿子,到几里地外的棉花打包厂上工。一路还都是土路,张秀英注意绕开路上的坑坑洼洼,赶往打包厂。

    北京,清晨4点,人民印刷厂的工人准时起了床,开始步行20多里,向着会场赶去;21岁的中办机要处干部苏维民和同事也已经起床,吃过饭后乘车进城参加开国大典。他只有一双前后都打了补丁的鞋,正发愁时,有位同志借给他一双崭新的球鞋,这让他觉得很温暖。临行前,每人发五个烧饼,两个煮鸡蛋,两个鸭梨,作为午餐。

    卯时(5时~7时):

    (参加开国大典的工人队伍)

    秋日的清晨,天已微凉。在八朝古都开封,马正和同学们不到六点就起床了,“我们早就从报纸上看到要举行开国大典,大家约着到街头扭秧歌。”同学们你给我扑扑粉,我给你抹抹胭脂,一时间寝室里热闹得很。

    洛阳高中的李德庆,这会儿正忙着与同学们一道写宣传标语,标准的毛笔大楷,一笔一划落在红纸上,看上去喜庆,庄严又气派,一张写好再来一张……“那时候人年轻,也兴奋,我们写了很多标语,一点儿都没觉得累。”李德庆记忆犹新。

    (张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时的南阳桐柏县尚属偏远地区,没有广播,看不到报纸,没有大喇叭,消息尤为闭塞。在解放军第58军驻地,21岁的张策和战友们仍旧像以往一样,照常出操,照常吃饭、睡觉,照常学习。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是几天后他们开大会时才知道。“听到消息后,我们欢呼雀跃、激动兴奋。”张策还记得,当时由于条件不允许,暂时没有大肆宣传。

    早上6点的北京,天刚蒙蒙亮,在北京中南海,彻夜未眠的毛泽东缓步走出办公室,一边散步一边抽着烟。看上去,他着实显得有点疲倦。在周恩来总理一再打电话劝说下,他才停止手头上的工作……

    (天刚微微亮,数万民众已经聚集在了天安门广场上)

    凌晨5点开始,整个天安门广场中心地带全部警戒。天刚蒙蒙亮,周恩来专程视察天安门城楼的警卫工作,他走遍了城楼的每一个角落,休息室、观礼台,甚至是厕所都去了。事无巨细,问得清清楚楚。

    辰时(7时~9时):

    (张万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开封二中美术室学画的张万钧和同学老师们,这天一大早,就来到了美术室,老师已经在书写宣传版面、画漫画。看到张万钧到了,老师就让他去校门口传达室画黑板报,画好抬至大门外摆放宣传。张万钧二话不说,拿起绘画工具到传达室就开始画庆祝新中国成立的黑板报。

    在洛阳,李德庆和同学们收拾好晾干的标语,拿起刷子,提着盛满浆糊的桶,到校外贴标语宣传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很快,学校周边西大街门面房一带就贴满了标语。

    (刘喜新和夫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荥阳县高村区刘沟村,村里有个从北京上大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写好了“普天同庆”四个大字,用木框框住。“我们还是小学生,也不大懂,记得头上戴着毛巾,扭着秧歌出了村。”吃完早饭,还在刘沟村读小学的刘喜新和学校师生们一起,带着馒头,抬着四个大字,往区政府集中开会。

    (王传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信阳罗山县何家冲村,22岁的王传伟是村里农村合作社的会计。打倒地主恶霸,赶走土豪劣绅,农民翻身做主人,可以得到自己的土地……他们村是老革命区,从小他就听村里的红军战士给村民宣讲政策。“俺们村早就听说新中国要成立了,但是具体哪一天不太清楚。”在王传伟的印象中,那段时间,村里天天组织村民唱歌、敲锣打鼓扭秧歌,庆祝活动轰轰烈烈的。“那时候,部队和上级政府给我们宣讲政策时,还说‘将来,农民可以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对于农民来说,那会儿大家还不相信。”王传伟说,没想到,当时设想的“未来的中国”模样,现在早就实现了。

    “李元甫,迅速到食堂门口集合!”清晨7时,北京东四南大街史家胡同8号,北京纠察总队一大队驻地,刚吃过早饭的李元甫被一位参谋叫住。与他一起集合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刘俊英、藏图弟和卢喜钟。这位参谋庄重而严肃地传达大队命令,国家交给他们一项光荣的任务,在开国大典上担当护旗手,让他们立刻赶往天安门广场。接到任务,4个人既激动又紧张。顾不得多想,一路小跑着赶到了天安门广场。2012年,《河北日报》刊文追忆开国大典护旗手李元甫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这一幕。

    早上8点半,北京市公安局便衣警卫大队慕丰韵准时到岗,周恩来总理给他下了“死命令”:要保证开国大典“绝对安全”!慕丰韵的指挥部设在金水桥畔的观礼台中,头顶就是天安门城楼。站在城楼下的他除了紧张还是紧张,“就一个念头,千万别出事”。

    巳时(9时~11时):

    (准备参加开国大典的“功臣号”坦克)

    在郑州市区,很多地方已经贴上了标语,街上的市民喜气洋洋。在郑州长春桥(现二七广场)附近一家私人木器厂做木工的王铁群,今天格外高兴,为了迎接“开国大典”,老板特意给他们放了一天假。上午9点左右,老板带工人们到附近的新华浴池(现二七纪念塔西南角)洗澡。“那时候难得洗个澡啊,真是感觉全身的汗毛都是舒展的。”年逾九旬的王铁群,至今还记得那种畅快。

    走一走,扭一扭。河南大学全校两千多名同学,顺着书店街到鼓楼、相国寺、自由路……走一会儿路扭一会儿秧歌。“河大刚刚返回开封办学,全校学生不分院系,大家都在一起上课,每一二百人算是一个队,我是组长,她(指了指身边的老伴杨铮)也是一个组长。”在马正的记忆里,那时候,扭秧歌是最流行的,不管男生女生,都得学。他们青年学生意气风发,边走边扭边唱,到处都是歌唱的海洋;市民们也上街了,游行的老百姓也都在扭秧歌,全城沸腾了。

    这一天,年仅24岁的临汝县(现汝州市,当时属许昌地区)县委宣传干事邢毅,全副精力都用来关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上午10点,他从广播里听到下午三点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仪式。“此前,只知道要成立一个新的政府,但是叫什么名字一直不知道,听了这次广播后才知道。”邢毅说,听完广播,他就开始到县城各个学校和商户宣传,组织积极分子到县委大院收听广播。

    “走了十几里路,大概10点钟,我们到了区政府。”刘喜新还记得,区政府附近的大操场临时搭了个大戏台,就是开会的场地,“我们抬过去的‘普天同庆’四个木框大字,被摆在了戏台上”,他说,大家扭着秧歌入场,区里的庆祝大会开始了。

    (董云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原阳县北福宁集乡福乡完小,13岁董云岚,此时是五年级学生。前半年他们使用的还是民国教材,后半年一些教材已经换了。“主要是国语新编了内容:穷人翻身分田分地,讲地主和资本家剥削穷人道理,抗日战争打日本鬼子故事,等等。音乐唱歌都是‘打老蒋,八年抗战不出力,逃跑藏到峨眉山里……’‘走走走,跟着毛泽东走,我们要的是,生存和自由……’”董云岚记得很清楚,至于算术、自然、修身等课程,没有啥变化。

    北京,前门火车站。已经连续工作几天基本没合眼的周恩来,出现在站台上,他要亲自迎接即将抵达的苏联代表团。此时的他,站在那里,脸色苍白、双目紧闭,身边两个警卫搀扶着他。上午11时,苏联代表团从天津乘火车抵达北京。火车一出现在站台,周恩来被唤醒,前去迎接……

    (毛泽东和周恩来)

    “新华广播电台,下面播送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仪式,将于今日下午三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曾披露:上午10点,在广州东山梅花村32号陈济棠公馆空荡荡的房间里,回荡着收音机里传来的这条新闻。突然,刺耳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电话是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从台湾打过来的,电话里他的声音有些急促:“校长,您听到广播了吗?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蒋介石这天早上已经数次接到这样的电话了,在之前的每一次,他都回答:“再等等”。在周至柔的反复催促下,蒋介石最后下了命令:任务取消。

    午时(11时~13时):

    (王铁群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临近中午,王铁群他们洗完澡,老板又请几个工人去旁边的饺子铺吃饺子;张万钧的黑板报也快画好了,再修饰一下就可以抬到大门外宣传了;李德庆和同学们贴完标语回到了学校,下午他们还要准备晚上学校组织的庆祝大会。

    (窦克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西华县青年高中(现属漯河市召陵区),高一学生窦克武正在听校长王拱璧给全校师生做报告。在这所建在乡村里的新式中学,给大家宣传“新的政权建立了”“农民翻身了”等革命内容。“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校长了不得,是同盟会早期会员,‘五四’运动中,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学生领袖,我们学校别看是个乡村中学,但是一座新式中学。”窦克武说,他们是老革命区,全校1000多名师生已经听校长做过很多次报告了,“校长教导我们,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给他们听”。

    秋天的北京是最美的,天高云淡,一切都透着喜庆。2009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开国大典军乐总指挥罗浪》一文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团长、29岁的罗浪率领着号称礼乐之神的军乐团在中午1时便进入了天安门待命。军乐团军装和皮鞋都是新发的,就连乐器也都重新喷上了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200人的军乐队面向天安门城楼,站成两个方队,各自以十行横队和十行纵队的宏伟气势奏响同一支威武雄浑的乐曲,以宏伟的气势等待着党和人民的检阅。

    未时:(13时~15时)

    (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文艺演出)

    吃完饺子,王铁群和工友来到了郑州大同路东头路北的大众广播室,占地方听广播。此时,在郑县城区设立的郑州市,到处还是一片荒芜。“当时,全市就仨喇叭,另外两个一个在火车站广场,一个在德化街,都竖在木头线杆上,还是低音喇叭。”往前挤挤,再往前挤挤,大众广播室里已经站了不少人,为了听清广播里的内容,王铁群和工友尽量往前挤了挤。

    下午2点,张万钧和同学抬了宣传牌随学生大队上街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路上已经有不少游行队伍,红旗招展,高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锣鼓喧天,不少单位都有秧歌队化妆游行。“各机关门口都扎起了松柏牌楼,上悬庆祝标语横幅。经过开封高中门口时,该校的牌楼最漂亮,松柏枝上,挂满电灯,光芒四射,引人注目。”在张万钧的记忆里,他们游行到鼓楼广场,鼓楼门洞上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大幅画像,周围墙上已贴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壁报、诗歌、漫画等内容。围观群众极多,游行队伍络绎不绝。

    窦克武和同学们听完校长的报告,分头来到学校附近各个村庄给村民宣讲政策。“那时候也没大喇叭,村长把村民集合起来,我们就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讲。”新中国成立了,要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身做主人……他们把校长讲的内容再转述给村民们。

    (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

    上午还有点微雨的北京,午后逐渐放晴,街上悬满五星红旗,举目望去,东西长安街及户部街、西皮市等处,挤满了群众队伍。下午1时30分许,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负责人梅益等人提前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西侧,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做最后的准备。中办特会室干部成正荣和同事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金水桥的位置。学生、公务员、群众等各界队伍陆续都到了,人们开始唱歌,《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

    下午2点,毛泽东穿着特别制作的绿色将校呢中山装,步行走进中南海勤政殿,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下午2时45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分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顿时,天安门广场沸腾了,30万身着各色服装的干部群众高呼口号,掌声雷动,红旗飞舞。军乐队总指挥罗浪将指挥旗高高举起,左手伸出一个手指,示意演奏《东方红》……

    申时(15时~17时):

    (开国大典时刻的毛泽东)

    在开封高中的教室里,欢声笑语,李德庆班里的同学进行最后的合唱彩排。“我们班三四十个人,分成了男女两声部,但是女生少,唱歌时气势出不来。”李德庆印象很深刻,嗓音不错的他,被老师安排到了女生声部,“没想到,这么一调整,效果还真不错。”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记忆极佳的李德庆还历历在目。“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涛……”李德庆至今还能哼唱当时他们学唱的“淮海战役组歌”等革命歌曲。“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天,大家都很激动,跳舞、唱歌、搭台子、贴标语……大家激情高昂,大街上红旗招展,令人永生难忘。”

    (孔雅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几天前,私立圣达中学(现郑州回中)就开始组织学生排练扭秧歌打腰鼓,他们准备参加6日郑州的群众游行。17岁的孔雅亭是学生会副主席,她是腰鼓队队长,这天下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排练。“我们前面的同学打着腰鼓,后面的同学喊口号。”孔雅亭说,“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打倒蒋介石”“打倒国民党”,嘹亮的口号声和腰鼓声,引来附近不少群众围观。

    此时的北京金风送爽,晴空万里。古老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装点一新,黄澄澄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红色的宫墙宽阔而庄重。城楼正面悬挂着8只绛红色的大型宫灯,下垂的金色流苏在微风中飘动,更添了喜气和祥和气氛。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他按动升旗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广场上,五十四枚礼炮齐鸣二十八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二十八年历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会场,人民解放军迈着雄健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一身戎装,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组成的方队。随后,各兵种组成的方队,在“八一”军旗的引导下,依次迈着整齐的步伐阔步前进,雄赳赳气昂昂地经过天安门。

    (开国大典中海军部队分列式)

    广州,蒋介石一直守在收音机旁收听着新闻,每当听到他的许多老部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的消息时,蒋介石就愤然站起,破口大骂:“娘希匹。”在《人民文摘》2013年第10期《新中国成立这一天,蒋介石在做什么?》这篇文章里,如此记述。

    酉时(17时~19时):

    在临汝县委,从大喇叭里传出来毛主席的声音,现场人们的欢呼声不断。开封城内,各界游行队伍络绎不绝,直至傍晚渐渐散去。“我家住的双龙巷街囗,也搭有柏枝牌楼,上书‘和平门’。”张万钧下午游行结束,进和平门回家。

    在郑州,张秀英在厂里忙了一天,也下班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新中国成立,光顾着赚钱养家糊口呢。”这时候还不识字的她,还不太知道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回家路上,看到大家喜气洋洋,到处贴着标语横幅,她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了。

    在原阳县福乡完小,虽然村里有八路军工作队,宣传打土豪分田地,学唱抗日歌曲,但是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并不知道。“那时候学校和村内信息闭塞,没有电话,也没有报纸,至于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学校老师都不知道。”董云岚记得,直到十多天后,有人从县城拿回来一张报纸,才知道在北京(那时叫北平) 宣布成立一个新中国。“老师拿着十多天前的一张报纸说:‘同学们,给大家报告一个消息,10月1日在北平宣布成立一个国家,同学们,大家猜猜这个国家名字叫什么?’”董云岚记得,“学生纷纷乱说:八路军国,共产党国、穷人国、朱毛国(那时候老百姓只知道毛泽东、朱德)……老师摆摆手说:“同学们说的都不对,这个国家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表示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同学们这时才恍然大悟,起立拍手说:“好!好!”从那天起,他们学校才第一次升起一面五星红旗,换掉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开国大典仪式时的解放军部队)

    此时的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继续进行着,播音员齐越和丁一岚向听众一个兵种一个兵种地作介绍,军乐声、飞机声、坦克声、马蹄声,甚至齐刷刷的脚步声,都通过无线电波及时传遍了中华大地。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分列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在行进中)

    阅兵式结束后,欢乐的群众队伍挥舞着鲜花和彩旗,欢呼着通过天安门。欢腾的人流在广播声、口号声、锣鼓声、歌声、掌声汇成的国庆“交响乐”的伴随下,涌到天安门前,人们在金水桥边驻足仰视,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共产党、毛主席、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戌时(19时~21时):

    (邢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晚上七点多钟,洛阳高中全校集合起来,开庆祝大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一曲曲合唱之后,集体扭起了秧歌,全校师生一片欢腾,激情高昂。

    14岁就参加八路军,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的邢毅,一直不知道自己准确的生日到底是哪天,这天,他万分激动,决定就把10月1日当作自己的生日。“新中国成立了,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是新生的日子,用这一天当生日,很有意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礼花升空。当五颜六色的烟花飞上半空时, 人们陶醉在夜景中,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载歌载舞, 歌声不断,到处是欢乐的景象。

    亥时(21时~23时):

    (10月1日晚上,北京革命群众高举彩灯,载歌载舞地游行,热烈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诞生)

    洛阳高中的庆祝活动一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结束,开封的张万钧期待着观看第二天的全市庆祝大会和群众游行。

    “在我印象里,那时候,改名字成了‘潮流’。”在马正的记忆里,这一天,为了纪念新中国的成立,在马正的同学当中,改名字成了“潮流”,比如,“殷鹄”改名叫“殷再生”,“王金海”改名叫“王革川”,“她也改名了,她原来叫‘熊静珂’,改成了‘杨铮’。”马正指指身边的老伴儿、当时的同学,满脸笑容。

    北京,晚上9时20分左右,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对停留在广场上的群众说:“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播音员也随即宣布实况广播结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曾负责安排“开国大典”广播稿的编写和播出工作,2008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此时,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向着天安门城楼欢呼、雀跃,久久不愿意离去。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缓步走向天安门城楼的东端,不断地向人民群众挥帽致意;又转身向西,走到天安门城楼的西端,不断地向这边的人群招手致意,随后一同走下天安门城楼。

    彭真的警卫员郝建国现场观看了开国大典整个过程,等他躺在床上时,已近午夜十二点。白天在天安门上观看典礼的情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他眼前, 他兴奋、激动、感慨不已,久久未能入睡。

    结语:

    时光飞逝,70年前,他们还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作为最普通的一员,见证了历史;回到当下,他们已是耄耋老人,有的已年近期颐,他们的口述,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历史。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是:

    马正,93岁,郑州市教育局离休干部,当时是河南大学学生。

    杨铮,96岁,郑州市旅游职业学院离休干部,当时是河南大学学生。

    张万钧,86岁,郑州市图书馆退休干部,当时在开封二中美术室学画。

    窦克武,90岁,河南省水利学校退休教师,当时在青年中学读高中。

    李德庆,86岁,郑州大学退休教师,当时在洛阳高中读书。

    刘喜新,85岁,新乡一附院原院长,当时在荥阳县高村区刘沟村小学读书。

    孔雅亭:87岁,曾任郑州市中原区劳动局局长,当时是私立圣达中学(现郑州回中)学生。

    王铁群,90岁,郑州二七建筑公司退休职工,当时是郑州一家私人木器厂木工。

    张秀英,98岁,郑州卷烟厂退休职工,当时是郑州二道街某私人打包厂工人。

    邢毅,94岁,原许昌市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当时是临汝县县委宣传干事。

    董云岚,83岁,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退休干部,当时是原阳县北福宁集乡福乡完小学生。

    张策,91岁,河南农业大学退休干部,当时是驻地在南阳桐柏县的解放军第58军干部。

    王传伟,92岁,信阳罗山县何家冲村老支书,当时是村里农村合作社的会计。

    (注:王铁群的经历由郑州二七区建中街巡防队员王怀民转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