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佟培基:锲而不舍终成大器
  • 佟培基:锲而不舍终成大器

    时间:2019-09-28 18:49:27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河南日报记者史晓琪

    关于他的成名,广为流传的精彩故事可真不少:他自学成才从汽车司机成为大学博导,他评职称从讲师到教授一路破格,他是全国唯一只有高中学历的博士生导师……

    佟培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享誉全国的唐诗研究专家。大家都说他的人生是个传奇,他却说:“‘传奇’这俩字用在我身上不合适。也没什么传,也没什么奇,我是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他说,这一生,母亲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佟培基的母亲毕业于青岛幼儿师范,是那个年代较少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跟着她识字、写字、画画。3岁时,小学二年级的作业我都会做。”

    11岁对他来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是1955年,他上小学五年级,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是每天抄写一首诗。他从邻居家借了一本《诗刊》开始抄,没几天就抄完了。他跑到开封市图书馆,借到了《唐诗三百首》《万首唐人绝句》。小小少年的心,一下子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从此就是一辈子。

    考高中时,佟培基考上了开封市最好的中学开封一高,但是家境实在太困难,5元钱的学费也交不起。但他不肯放弃读书,就一个人跑到开封一高报名,学校催他交学费,他只能一拖再拖。后来,班上一位好心的同学借给他5元钱,在同学的资助下他总算读完了高中。

    高中毕业后,19岁的佟培基应征入伍,在原北京军区某部当汽车兵。每月5元的津贴,大都被他用来买书。退伍后他被安置到开封高压阀门厂当司机,待遇不错,他买的书也更多了。一天,他在街上碰到一个在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工作的小学同学,同学问他:“我们学校车队正缺一名司机,你愿意来吗?”当时国企待遇好很吃香,学校根本比不上,可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没圆大学梦,能到大学工作也是个弥补呀!调进学校车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办借书证。

    那些年,不管在哪里当司机,他的坐垫下、工具箱里放的都是书。如果接送的是专家学者,他就更高兴了,不停地向人家请教。而他的勤学善思,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7年,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年轻人心中理想的火焰被点燃了。1979年,佟培基报考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得知这个消息,渴望留住人才的学校领导一纸调令,破格把他调到了文学院唐诗研究所,评定为讲师。

    他更加刻苦用功,《高适塞下曲辨伪》《初唐诗重出甄辨》等大批高质量论文常有新意高见,《全唐诗重出误收考》《孟浩然诗集笺注》《辛弃疾选集》等著作赢得学界点赞。

    2002年,河南大学申报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点,佟培基是第一学术带头人。学校把相关材料报到了国务院学位办,工作人员看到他的学历为高中时还以为是他的表格没有填完,后来证实他真的只有高中学历、学术成果却在全国拔尖时大吃一惊。专家评审时一看他的学术成果,很快就一致通过。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点首次申报就成功获批。

    锲而不舍,终成大器。虽已成名成家,他仍居住在常人眼中的“陋室”里。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没有一件贵重的家具,朴素得跟他的身份、名望不般配。不过,这朴素中却有一种难得的清雅。不大的书房里,两排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书桌上、地上堆的也是书,只留下一个窄窄的过道。退休后,他仍跟从前一样,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辛勤耕耘。

    “我的工资除了吃饭、养活孩子,都拿来买书了。”说着,他呵呵笑起来,欣慰又满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