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河南新闻 > 初心是什么?我来告诉你
  • 初心是什么?我来告诉你

    时间:2019-07-01 20:17:15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策划:高金光统筹:郎志慧

    □韩春光

    当前,全党、全国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什么是初心?什么是坚守初心?作为一名党报编辑,我曾接触过两位老党员:一位是郭新林,一位是尼福祥。他们的经历,对此做了生动具体的诠释。

    2014年初,我为老党员郭新林整理了回忆文章《想起当年搞“四同”》,该文刊发在当年3月21日本报“民声民情”版上;今年初,我为老党员尼福祥整理了回忆文章《激情燃烧的岁月——跨越半个世纪的驻村记忆》,该文刊发在今年1月22日本报“基层之声”版上。这两篇老党员的回忆文章,都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引发许多党员干部对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入思考。

    在党的生日前夕,本报群工部特意邀约82岁的老党员郭新林和81岁的老党员尼福祥,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畅谈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心得体会。相信广大读者尤其是身处基层的党员干部,透过两位老党员的深情回忆,一定能够读懂啥才叫永远不变的初心。

    在《想起当年搞“四同”》文章中,老党员郭新林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内出现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为了纠正不正之风,林县(现林州市)县委下发文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解决问题。

    因为觉得住大队部和群众远一层,住群众家和群众近一层,驻村干部都住在群众家里。搞“四同”以后,干部作风转变,干群关系改善。

    同时,广大党员干部都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摸准病根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搞“四同”的过程,就是锻炼提高干部素质的过程;群众路线是法宝,时时刻刻离不了;搞“四同”把“银环式干部”锻炼成了“老支书式干部”。

    座谈会上有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我过去学的知识是纸上谈兵,经过实践变成真枪实弹了。”还有干部风趣地说:“深入实际搞‘四同’,又炼思想又炼人。”通过搞“四同”,干部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项工作得到了推动,干部作风正了,群众心气顺了。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跨越半个世纪的驻村记忆》一文中,老党员尼福祥回忆:1968年初,他被下放到西华县聂堆公社黄岗大队(现西华县聂堆镇黄岗村)驻队。当时,由于吃大锅饭、生产制度不合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粮食产量低下,群众生活困难。

    根据大队的安排,他负责抓六队的工作,但社员们都对他存有戒心,不愿与他交心。他就利用到社员家吃派饭的机会与他们拉家常、谈生产,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社员们慢慢和他说起了心里话。

    经过调查,他发现农业生产搞不好的原因是政策脱离实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于是,根据社员的意愿,他大胆地把生产队分成四个组,土地承包到组。同时,为了防止有人揪辫子、打棍子,他分别将四个组命名为团结起来组、学习大寨组、艰苦奋斗组、战天斗地组,并将四面绣着组名的红旗在劳动时插到田间。小组之间开展比、学、赶活动,每组都唯恐自己落后。废除了指挥上工的铁钟,队长一棒指挥停止,代之以劳动生产由各组自行安排。狠抓棉花、烟叶和红麻等经济作物种植;抽出专人搞副业,建立窑场和油坊,以副养农促农。当年,六队经济作物普遍丰收,超额完成公粮上交任务,一举还清外债,彻底改变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的落后局面。

    六队的办法尽管有效,其他七个队却不敢效仿,主要是怕犯错误。六队社员王有亭从部队退伍后接任村支书,大胆地将其他七个队的土地包产到户。这件事惊动了公社党委和西华县委,县社两级派工作组来调查,但群众都说改革好,国家、集体、个人都受益,都不同意走回头路。县社两级无话可说,只好认可。

    黄岗由落后变先进,从贫穷到富裕,群众没有忘记他,主要是没有忘记他敢走新路、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

    期望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基层的党员干部,在阅读今天这两篇回忆文章的同时,有时间再读一读2014年3月21日刊发在本报“民声民情”版的《想起当年搞“四同”》,和本报“基层之声”版今年1月22日刊发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跨越半个世纪的驻村记忆》,3月26日刊发的《时代呼唤敢于担当的领跑者本报〈激情燃烧的岁月——跨越半个世纪的驻村记忆〉一文引热议》,5月28日刊发的《一篇好报道,就是一份难得的好教材》。相信读过之后,您一定会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和领悟。(策划:高金光 统筹:郎志慧 文字:韩春光)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