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失去独子8年 这对上海老夫妻活成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
视频:失子8年 这对上海夫妻活成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课
阳光开朗、工作努力、理念超前……在父母和亲朋好友心中,这些赞美之词,套用在大男孩李定生身上,一点不为过。但在2010年的4月5日,这一切戛然而止。李定生出差外地期间猝死,时光定格在31岁。
父母凌晨闻讯从上海赶去苏州,眼前只有一具尚有余温却再也不会动的躯体。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父母同意签下了器官捐献的文书,此后又捐献了遗体供医学研究。几年后,李定生的遗体结束了研究任务,化作一 骨灰由家人亲手撒入了大海,彻底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一连串的举动,亲戚朋友不解,这对父母怎能如此“狠心”?
八年过去,在上海滨海古园的海葬纪念碑上,那个曾拥有无限未来的阳光大男孩,变成了藏在石碑上众多名字中的短短三个字。海葬后的每年清明,他的爸爸妈妈都会互相搀扶地来到这里,用手指颤巍巍地触碰着那个名字。
在这瞬间,这对年近七旬的老人卸下“狠心”面具,情感的大坝决堤――“生生,爸爸妈妈想你……”
捐献
我把他们“打”出去
回忆儿子的死,是夫妻俩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时至今日,他们不得不时常面对。
家庭相册中的儿子李定生清瘦高大,目光炯炯有神,站在父母身后高出一截。彼时,他是家族的骄傲。19岁从高等学府毕业,早早踏入社会开始研究当时正在兴起的计算机编程,喜欢弹吉他,差5个月就要步入婚姻殿堂……儿子的优秀,在李妈妈的记忆中是从没有褪色过的。
图说:家人心中最优秀的孩子,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李定生家中的房间,至今一切维持原样。儿子用来工作的计算机被老母亲用一块红布珍惜地盖着,时不时清理一番。虽然,已没人再会用它。
一次出差,小李遭遇突发状况,父母接到电话是凌晨。电话里没说破,两人赶着上路前往苏州。李妈妈记得,那天天不好,高速公路上有大雾,车速缓慢,两人心急如焚。赶到医院时,等候在那边的人对夫妻俩说了句“请一定保重身体”,剩余的话两人就像隔水听音,只看到嘴在动,却一句没听清。
孩子就这样没了,夫妻俩又懵又愤怒。医生护士怯生生来征询夫妻俩的意见,孩子很年轻,有没有想过做器官捐献?问题抛出,得到的自然是激烈反应。“绝对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我非但不同意,还和他爸把他们打出去,要他们偿命!”李妈妈后来才知道,医生和护士硬着头皮来游说,是因为“时间”。
器官捐献,有着十分严苛的窗口期。早一点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细胞活性越高,受体的接受度会更好。不过在当时,理智与这对夫妻不沾边,打动他们的是情感:
“我们把医生赶出去后,急诊室里只剩下我们一家三口人,我们抱着儿子叫他名字。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房间里突然出现了黑压压一屋子人,都是门打开一条缝一个个进来的。他们跪在地上不肯起来,嘴里念着,‘救救我们,救救我们’。”
李妈妈大惊失色,一问才知,这些都是医院里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或家属。最终,现场一位苏州红十字会负责人用一句话打动了她:
“他们和你儿子一样,只不过今天你儿子去世了。没有可供移植的器官,他们可能明天也得死。你孩子已经走了,但他可以帮到这些人。”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不可能没有触动,痛苦的人少一个好一个。”家人签了字,遗体被火速拉走,进行摘除手术。
实际上,器官移植有着严格的筛选流程。李妈妈事后回想,那屋子里跪着的人,得到她儿子器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就在这半推半就之间,她们迈过了一道门槛,接触到了一个从没想到过的领域。从李定生的眼睛摘下的眼角膜,甚至成为了苏州成功捐献的首个案例。他的遗体,之后也由家人捐献给了医学院做为研究样本。因为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夫妻俩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了有说服力的“榜样”。
图说:清明前夕,李爸爸和李妈妈前去扫墓,一头白发在人群中十分显眼。
器官、遗体捐献,因情感上难以接受,实际推行中阻力很大。李妈妈说,她在2011年受邀成为了徐汇区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有时遇到需要做思想工作的事情,会请他们帮忙游说。
“我们是实际经历过的人,我们说的一句话,可能顶人家一百句。”人们同情李定生的遭遇,老两口的选择也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每做一次工作,就等于是揭我们一次伤疤再撒把盐。看到这些人,就想到我儿子。说一次,我哭一次……”
支撑
六个“儿子”来敲门
在儿子去世后,两人衰老了许多。妈妈原本还算圆润的脸庞迅速凹陷,爸爸的头发则从花白变为全白。
儿子去世后,思念就牢牢缠着她。李妈妈骑车在路上,还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落下残疾。说起这起车祸,李妈妈觉得当时鬼使神差:“那天我在马路上看到一辆车,颜色、车型和儿子买的那辆都一样,里面坐了个男的,和儿子也很像。我恍惚了,越看越觉得坐在里面的就是儿子。我一边喊儿子的名字一边骑车去追,结果被车撞上。我命大,还活着。但那辆车在眼前开走了。”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图说:上海,滨海古园。李定生的父母前往海葬纪念苑悼念自己的儿子。
在60岁的年纪丧子,一度让她失去活的勇气。李妈妈说,那些时候,他们人瘫如烂泥,扶不起;视物如隔纱,哭的。让生活继续的,还是情感。“你能想到么,生生走了以后,我一下子多了六个之前素不相识的干儿子。”李阿姨所说的干儿子,是李定生生前的朋友和同事。为防止老人出什么意外,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来到家中自报家门。这些名字,李妈妈至今如数家珍。
在噩耗传出的头半个月,儿子的朋友和同事从早上守到晚上,之后则是一直带老人出门散心。他们大多比李定生年纪大,有时带着子女来探望,则是以爷爷、奶奶来称呼李妈妈和李爸爸。从他们口中,夫妻俩了解了儿子工作上的情况,知道了儿子在自己那片天地的作为。
一同而来的,还有来自社会的关注。因为“捐了儿子”,夫妻俩经受了大量不解,更多人则报以敬意。在这个家庭苦难之时,一些人伸出的援手,让李妈妈铭记心底。
遗体医学研究期满,父母领回了李定生的骨灰,两人本想买块墓地厚葬儿子。此时有人劝说,你们已经捐献了遗体,甚至连更难的器官捐献都做了,何不为在处理后事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呢?那人说的,是海葬。
李妈妈和老伴商量后,认同了这种厚养薄葬、注重环保的做法。2014年,办理手续后,大船出海。老夫妻俩手捧骨灰罐,将儿子的骨灰撒入大海。
图说:海葬纪念苑墓碑上的名字,是生者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再思。
延续
总是有人记着他
斯人已去,失去爱子的痛苦,可能这辈子难以消解。
现在,每年的清明节也是儿子的忌日。相较八年前的“欲断魂”,老两口如今的心理状态已平缓了许多。他们曾经拒绝过很多次采访,现在面对我们时,终于可以叙述往事。李妈妈和李爸爸继续做着志愿者的工作,或是四处走走充实自己的生活。儿子的“埋骨地”滨海古园在听说了他们的故事后,还特别邀请他们为一所小学的孩子们说一说家训、家风,说一说生命的意义。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番对死亡的解读:
第一层意义上的死亡,是物理层面的死亡,人从世界上消失。而更深层次的终极死亡,是世间不再有人记得他。
去世八年后,李定生在家人和朋友心中,始终没有走远。更不用说,家人代他捐献出的器官,为另外一些人争取到了健康的机会。这份感恩,理应也留存于某个素不相识的受捐者心中。
哪怕一开始“心不甘情不愿”,对于捐献、海葬这些选择,李妈妈现在越来越坚定。她深信假如儿子有知,一样也会同意这样的选择。结束采访时,老两口拿出了各自的“遗体捐献纪念证”――“我们决定,向儿子学习。”
这对父母,正用常人所不能做到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一堂极为深刻的生命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