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沪社会各界共话垃圾分类 呼唤实践者身体力行
  • 沪社会各界共话垃圾分类 呼唤实践者身体力行

    时间:2018-04-04 15:12:26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曹刚

    原标题:社会各界共话垃圾分类 呼唤更多实践者身体力行

    新民晚报近期推出系列民生调查“三问申城垃圾分类”,从“小区推广难”“协同遇障碍”“对标找差距”三方面,寻求上海垃圾分类难题的破解之道,在行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上海已经打响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攻坚战,如何真正把分类落到实处,让广大市民切切实实养成好习惯?本报昨天下午召开“上海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座谈会”,请来市、区和街镇各级职能部门代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环保组织和市民代表近20人,大家畅所欲言,共同为这项“最困难的简单工作”支招。

    “垃圾分类的道理人人都懂,操作人人都会,但要真正形成自觉意识,并落实到行动,却不容易。”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朱国顺的观点,引起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的共鸣。“做一阵子容易,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坚持分类,很难。”

    推广确有难度,如何破题?“先要想清楚‘为了谁’。生态环境好了,人人得利。做好垃圾分类,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我们应该先从身边每一次简单分类做起,不要总想着推卸责任,坐而论道。”唐家富指出,建立全程分类体系、健全各项设施、完善政策法规、普及分类观念……每项工作都要有足够耐心,任重而道远,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并结合“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根据公共场所、居民区的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广。“上海需要更多践行者身体力行,而不是旁观者指手划脚。”

    “主流媒体有责任做好持续宣传引导,配合有关部门的奖惩制度,帮助全社会加快培养‘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意识。”朱国顺认为,市民的文化程度不尽相同,想让所有人都学会扔垃圾,还需要容易操作,“垃圾桶上的图示和文字是否通俗易懂,各处分类设施的划分标准是否统一,都直接决定了分类效果。”此外,分拣、收运、处置等各环节要密切配合,朝着相同目标,拧成一股绳。“围绕‘意识’‘易做’‘一体’三个关键词,大家共同努力,定能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更进一步。”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支持多践行少 实施方案指明方向

    “从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到2011年垃圾分类再掀热潮,上海推行这项工作多年,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依然差距不小。”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研究室主任王永文开门见山,直陈垃圾分类的现状和痛点。前不久,他和同事深入基层展开大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约95%的受访者支持垃圾分类,但真正践行的仅20%左右。大家普遍反映,分类投放标准不一、分类收运责任不实、分类处置能力不足,制约了实施效果。”

    创建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如何尽快补上这块短板?今年3月,《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颁布,为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以法治为基础、政策完善、技术先进、社会协同,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生活垃圾分类质量明显提升。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介绍,新方案明确本市继续执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分类”标准。要提升源头分类质量,推行居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同时加强入户宣传,坚持并完善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改变居民随意投放垃圾的意识和习惯。

    “分类收运必不可少,本市近年来加强监管,已将分类收运执行情况纳入环卫收运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对‘混装混运’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及环卫收运企业严肃查处。”徐志平补充说,还要大力增强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理能力,到2020年底,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3.28万吨/日以上,其中,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7000吨/日。

    新方案另一亮点,是明确以区、街镇为单位,整区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2018年,静安区、长宁区、奉贤区、松江区、崇明区、浦东新区(城区部分)率先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成3个全国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区,全市建成700个垃圾分类示范行政村。至2020年底,全市16个区、214个街镇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90%以上。

    区和街镇职能部门>>>

    硬约束软引导 多管齐下推动分类

    作为垃圾分类政策的直接推动落实者,区和街镇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又遇到了什么困惑?

    每村每户配“好装备”

    崇明区建管委副主任陈翠娥说,全区2017年共投入2.1亿元,给每村每户配上了不少“好装备”:“一镇一站”,建设27座湿垃圾处理设备,日处理能力250吨,湿垃圾不出镇;“一村一房”,翻建改造垃圾房,设定“干、湿”垃圾存放区域,配保洁水笼头、灭蝇装置;“一户一点”,新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桶,便于家庭“干、湿”垃圾分类投放;“村村有车”,在现有垃圾收集车的基础上,配置湿垃圾专项收集车,实行分类收集。她介绍,垃圾分类,让崇明区分出了“好环境”,异味蚊蝇减少;分出了“好效益”,不少农家乐干净整洁,收入提高;也分出了“好习惯”,居民们从“要我分”变成了“我要分”。

    流动人口最难“教育”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是中心城区推广垃圾分类的“领头羊”,街道办事处主任胡建文坦言,他们的秘诀是建立了一套“街道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参与、各方协同”的模式。街道每年召开垃圾分类动员和总结会,定期请居民区党组书记和街道干部参加例会,将垃圾分类纳入“路长制”考核;街道以各小区业委会为骨干,组织成立了一支800人的志愿者队伍,针对不符合分类要求的业主,耐心讲解、示范,对分错的垃圾重新分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环保组织,培训居委干部、业委会成员、志愿者和保洁员;与银行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积分兑换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小区短租户等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最不好做,是目前推进垃圾分类的一大难题。”

    “菜园垃圾”处境尴尬

    松江区泖港镇副镇长徐春元介绍,所有小区和农村垃圾房都实施了标准化改造,源头分类容器、运输车辆配置到位,干垃圾进入区级处置物流,湿垃圾处置做到“一镇一站、一村多点”;新建村标准化垃圾分类投放站、湿垃圾生化处置站、田头积肥池、废品回收交投站、酵素制作工坊……泖港镇还组织成立了指导员、志愿者、保洁员三支队伍,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徐春元还提到了一处困惑:不少农户家都有菜根、瓜藤、茎秆等“菜园垃圾”,目前处于“既不是生活垃圾也不算农业垃圾”的尴尬境地,在具体的投放和处置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

    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

    短期易坚持难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扬波小区业委会委员戴海宝老先生的开场白,得到了不少与会代表的认可。在昨天的座谈会上,梅陇三村居委会、尚浦名邸物业公司和扬波小区业委会的代表各抒己见,分享了不少来自垃圾分类“最后100米”的推广经验和教训,最终的建议则大都落脚到“立法”与“监督”。

    设置“红蓝榜”监督业主

    物业是垃圾分类的“第一道防线”,若尽心尽责、积极性高,分类工作就能有力推动。杨浦区尚浦名邸的物业公司代表叶飞介绍,小区共有945户居民,自2015年6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至今分类投放准确率已达90%以上。

    他透露,物业在每栋楼的大堂设置“红蓝榜”,有效激发业主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起到了明显的监督作用。榜单上,红星代表干湿分类做得好,蓝星代表湿垃圾中混杂少量干垃圾,黄星则代表干湿基本不分。“有些业主看到自家得了黄星,觉得很没面子,甚至偷偷抠掉,有的还会配合物业和居委一起做邻居工作。”

    叶飞提到,相比于包干制物业,酬金制物业推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初期工作量会增加,一旦分类完成,可回收物的分拣也能有笔收入,算起账来物业也不亏。”

    “绿主妇”巧用厨余资源

    来自梅陇三村的“绿主妇”们特别擅长深度利用厨余垃圾(俗称“泔脚”),这是中国式烹饪形成的特有资源,富含有机物和多类营养物质。

    梅陇三村居委会书记尚艳华表示,要提升居民回收厨余垃圾的热情,打通循环回路非常重要。“我们在垃圾房边建立厨余资源回收站,让居民看到发酵过程,知道发酵桶定期会运往肥料厂,带他们参观用厨余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大棚,还能通过积分兑换吃到绿色健康蔬菜。这样,居民们的参与热情就高了。”

    小区去年7月起设置厨余回收点,目前每月可回收厨余垃圾5600公斤,普通垃圾桶里已基本看不到“泔脚”。“由厨余垃圾制成的,都是黄绿色精品。已有4家农场和3家肥料厂对制成品很感兴趣。”尚艳华建议,把家庭废弃物分为“资源”和“垃圾”两类,厨余垃圾等湿垃圾最好做到就地消纳。“希望相关部门能重新审视厨余资源的评价体系和限制标准。”

    期待垃圾分类“禁燃令”

    垃圾分类并不简单,各家小区都有难处,政府支持、法律保障、社会宣传缺一不可。

    比如,尚浦名邸干湿垃圾桶的摆放位置走过弯路。一开始,物业在两层楼梯之间设桶,但居民反映老人扔垃圾还要爬楼,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杨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及时增配500只湿垃圾桶,确保每层都有干湿两个桶。

    又如,扬波小区8年前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细分达到9类,“扬波模式”吸引很多社区来参观学习。可小区仍然面临“短期容易,坚持很难”的窘境。“开始轰轰烈烈,居民积极性很高,一段时间就退步了,变成业委会的事。”戴海宝认为,要保证分类工作持久有效,还得靠立法。“一些分类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往往比较健全。在上海,交通大整治和烟花爆竹禁燃令成效显著,也是因为有法律保障。”

    尚艳华和叶飞对此均表认同。叶飞说,政府若对物业的管理职责严格立法,效果会更好,广受质疑的末端混运,也会得到有效监督。尚艳华补充道,立法时应关注厨余垃圾的利用。

    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缺约束少激励 加强立法减免税收

    经过多年宣传,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概念已被市民普遍接受,但推进成效还不明显。在座谈会现场,市人大代表顾立军和市政协委员安翊青都表达了相同的感受。

    制度执行呈现碎片化

    顾立军代表介绍,市人大宝山代表组2016年曾调研浦东、静安、长宁、宝山、嘉定、松江的320个全市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发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存在两大问题:缺乏有效法律保障,湿垃圾处置关键技术不利与设施不足。

    他指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主要依据是部门规章法则,对市容以外的其他部门约束有限。然而,相关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导致制度执行呈现碎片化,效果不明显。此外,上海还没有湿垃圾处置设施的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造成湿垃圾处置能力跟不上产生量。

    顾立军建议,要加强人大立法,为垃圾减量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合理布局湿垃圾的处置设施,建立智能运输处置一体化系统,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建设成果,联通湿垃圾产生、收集、运输等通道,构建全市湿垃圾分类运收信息数据库和调度中心。

    适度收费促意识转变

    安翊青委员认为,如果垃圾后端处理跟不上,前端分类再合理都会功亏一篑。“后端处置各项成本中,开销最高的是物流环节。很多企业不太积极,关键是激励不够。”她建议,适当减免垃圾处理企业的税收,同时研究再生资源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可尝试引进日本、欧洲等垃圾分类处理先进国家的企业进驻上海。

    在提高服务的同时,也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安翊青指出,垃圾分类制度不够健全,关键是缺乏刚性约束。在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居民们往往都要为自己制造的垃圾买单。“比如,法国对生活垃圾收费包含在地产税里,居住面积越大,缴税越多;美国许多城市向居民征收分类垃圾费;瑞士部分城市采取定额收费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垃圾费则随袋征收。” 安翊青建议,上海也可以适度征收垃圾处理费,“金额不用很高,主要是为了加强居民们的垃圾减量意识,并逐渐转化为日常习惯。”

    环保组织>>>

    有开始没结束 人人争当环保种子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不管做了多少年,都必须持之以恒,来不得半点放松。”马晓璐所在的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多年来参与推动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北站街道的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擅长为社区提供专业的“垃圾分类工具包”,包括各种培训教材、教案、视频、游戏和海报等。

    “我们希望居民们争当垃圾分类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人人都可以成为一颗环保种子,有责任管理好自己产生的垃圾。”马晓璐介绍,环保组织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培训机制,把互不相识的居民们聚集起来,共同商议小区的垃圾分类对策,既有助于推进分类工作,又能加强情感交流和信任。

    她透露,推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障碍,并非居民不接受,而是物业和居委会等合作伙伴不配合,“只要他们的认知和决策及时调整,大家目标一致,分类工作就会推进得更快。”

    另一家垃圾分类环保组织的代表田冠雄来自上海惠众绿色公益发展促进中心,是上海“绿色帐户”的活动载体和实施平台。“推行这一激励方式的目的,是希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从源头减量。”田冠雄说,今年计划推出“绿色账户积分兑换大篷车”活动,将车辆驶入社区;还会铺设更多自动兑换机,为居民提供便捷多样的注册、积分和兑换渠道。

    市民代表>>>

    进企业入课堂 宣传教育找准方向

    “上海垃圾分类目前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过分依靠二次辅助分拣,可持续性差;居民知晓率高,参与度低,志愿者工作难持久;缺少政策扶持和法律规范;硬件设施不足。”来自七宝镇的市民代表俞亮,在分享个人思考之后,给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尤其是重视学校教育,将相关知识引进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小手牵大手,回家带动父母共同加入分类队伍”。二是加快立法,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三是探索制定操作性强的垃圾分类收费制度。

    市民代表孙道首先提到了“技术”。“在末端处置方面,如果可以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提高处置效率,减少二次污染,将会有利于垃圾分类全过程的高效与流畅。”此外,他还建议从学校和企业入手,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进企业,人们在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更容易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借助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帮助员工们在上班期间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那么回家后自然也会一以贯之,习惯成自然。”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