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山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筑实乡村振兴根基
  • 山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筑实乡村振兴根基

    时间:2019-07-30 19:21:14  来源:齐鲁网  作者:李为

    齐鲁网济南7月29日讯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支撑。

    然而,山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六分之一。鲁中南和胶东地区山地丘陵遍布,鲁西北土壤抗蚀性差,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6.3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四成多,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障碍。

    站在历史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时代最强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遵循总书记指示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山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助力产业振兴带动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水土保持是“三农”改革发展的根基。离开了水土资源,产业无从谈起,乡村振兴更是无本之木。

    鲁中南山丘区曾是山东贫困县最集中的地区。地处沂蒙山深处的蒙阴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境内沟壑纵横,植被覆盖度低,再加上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林吃林”,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一度占面积的近八成,造成生产能力底下,许多村因此成了贫困村。

    改变,从留住水土开始。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水土保持建设投入空前加大。山东精心组织,做好顶层设计,先后编制了三期《山东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规划》,总投入10亿元,重点向沂蒙山区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倾斜。

    在实施中,山东结合群众要求及时调整设计变更,增加蓄水措施,提高旱涝保收能力。使工程与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建水池、开山路,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依托这些水保工程,蒙阴县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蜜桃。如今,当地果农收入的80%来源于蜜桃产业。

    山顶围上“绿丝带”,百姓摘掉“穷帽子”。目前,蒙阴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3%,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水土保持,不仅为蜜桃种植铺平了道路,也为蒙阴三产融合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以桃为媒,每年有500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旺季,许多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

    按照“一道风景线、一根产业链、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的治理思路,胶东的苹果、樱桃,鲁中南的核桃、金银花,鲁西北的枣、梨等享誉全国。全省先后有11个国家级、省级贫困县,通过水土保持发展优势产业,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

    数据显示,山东省水土保持治理区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30%至50%,百万山区群众直接受益。

    助力生态振兴 打造秀美家园

    春秋几度轮回,沧海已成桑田,这样的巨变就发生在德州市夏津县。夏津属黄河冲积平原,涉及风沙化土地面积2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风沙化土地土质疏松,结构脆弱,严重的土地风沙化和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按照“以水为先,以林护土”的思路,夏津县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向“沙漠”进军:先后投入3500万元,种植杨树780万棵,在黄沙地上进行“绿色突围”。如今,全县风沙片区植被已更新了四代,曾经623处“沙土岗”只剩下30余处。

    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山东针对小流域或乡村水系存在的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不足问题,持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夏津300公里外的济宁泗水,改变同样在发生。泗水县作为济宁市唯一的纯山区县,过去由于蓄水保水能力差,造成沟道冲蚀、湖库淤积,化肥、农残更是裹挟其中,污染水体。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830平方公里。对此,在治理过程中采取工程、植物、生态环境等综合整治措施保持水土,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日益显现,近年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在万紫千红景区大量出现。

    山东坚持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将水土保持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美丽乡村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构建点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了“水清、路畅、岸绿、房美”。

    助力文化振兴 践行水保责任

    水土保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除各地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活动外,山东还广泛开展水土保持进党校、进校园等活动,让水保观念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人心。15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成为宣传水保知识、普及水保理念的最好平台,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生态文明被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文化理念已在山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潍坊安丘柘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这里原本是一座荒山。如今,这里不仅满山绿植,还专门规划设计了水土保持功能示范区、科技教育宣传功能示范区等四大功能区,是普及水土保持知识的生动教科书。作为荒山治理的典范,科技园将水保理念与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融为一体,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水土保持知识。而这些,大部分都来自当地一家民营企业的自发投入。

    助力乡村振兴 结出丰硕成果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放眼山东,一个个水土保持项目,滋养着这片希望的田野。齐鲁大地生机勃勃,乡村振兴成果丰硕。

    在沂南朱家林,当地持续加大水保投入,如今,朱家林成为山东唯一一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新农人蚕宝宝家庭农场、十六庄园等创意农业项目纷纷落户,曾经的穷山村彻底拔掉了穷根。同样在沂南,经过连续几年的整治,曾经的荒山马泉山也变成了一个山青水秀、林果飘香的现代农业园区。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先后实施了156个国家水保重点工程,153个省级水保重点工程,巨笔如椽绘就山东乡村振兴靓丽底色。目前,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到2.44万平方公里,较2011年减少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全省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1000万吨。

    “治理水土流失,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五大要求,山东将继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中,在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道路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砥砺前行!

    水土保持 永远在路上!

    闪电新闻记者 李为 济南报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