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心静成为一种习惯” 80后手工皮匠静心打造有温度的皮具
  • “心静成为一种习惯” 80后手工皮匠静心打造有温度的皮具

    时间:2017-04-15 00:26:41  来源:齐鲁网  作者:韩莹

    齐鲁网济南4月14日讯(记者 韩莹)

    刘禹慷现场制作牛皮小笔筒。

    工作室内,木架上摆放着刘禹慷完工的作品

    制作皮具的工具。

    80后的刘禹慷也在玩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今,“臭皮匠”也可以很时尚前卫,变身为手工达人。手工制作皮具,行话叫“玩皮”,每天慢慢将针线穿梭于皮子上,产量虽低,却不急不躁。在济南就有一名80后的手工皮匠,名叫刘禹慷,今年37岁。一块简单的牛皮,却在他手里玩出了新花样。

    记者见到刘禹慷时,他正在他20平米的工作室中,坐在灯下,手拿绣针缝制单肩包。在刘禹慷开设的“原格”工作室,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皮革的味道,一眼望过去全是皮料,成卷的牛皮、羊皮、猪皮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一侧的木架上则陈列着他已经完工的作品。大到通勤用的皮包,小到精致的卡套和能够放在手掌中把玩的工艺品,都带着整整齐齐、密密麻麻针脚挤在这不大的工作室里。

    刘禹慷告诉我们,做一个手工皮具大致需要打样、裁皮、粘合、划线、打眼、缝合、封边、磨边、整形、上油10个流程。打眼,每两个线孔之间的距离都要保证相等;缝合,每一步的松紧度都要保持一致……每一个步骤都有更多具体的要求,“一个字,就是‘慢’”,刘禹慷一边忙着手上工作一边说。当然慢工才能出细活,经过这样一系列工序作出的皮具跟机器做出来的相比,针脚更加考究,也只有手工做出的皮具能够避免机器所不能避免的对针线的磨损,“谁要说我做的皮具是机器做出来那可真是要气死我。”

    从05年就开始做皮具的刘禹慷至今已经有12年的从业经验,他坦言早已练就了心静的本领,而这与他早年的经历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他12岁时,病重的父亲离开人世,他走街串巷的卖糖葫芦补贴家用;14岁前往青岛,开启一段职业生涯,卖青菜、卖猪肉、炸油条他都做过;16岁,刘禹慷来到济南,开启了他在济南的整个青春。在济南,刘禹慷做过10年的餐饮,做过10年乐器包厂的职员——寻觅一直是他过往青春岁月里的常态。这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他换了七、八份工作,学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四、五种手艺,直到遇见手工皮艺这个行当,那颗动荡不安的灵魂才得以安置,“不像从前那样患得患失了,我现在要的很少,每天能够做个新的版型就已经很满足了”,谈及从前的经历刘禹慷显得很淡然,“可以说心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在现场刘禹慷给记者制作了一个小笔筒。看似设计简约的笔筒要经过复杂的手工制作程序和精益求精的细节雕琢,其间也用了很多现代的工具,“算是用现代的工业文明来呈现原始的状态”,一个15公分左右的笔筒花了1个多小时才基本完成,“精确的工艺,0.5 毫米的误差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刘禹慷说道。值得注意的是,刘禹慷在跟记者交流的同时还不住地跟网上的朋友打招呼——80后的他也在玩时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最多的时候有一万多人看他制作皮具,“跟网上的朋友交流心得,同时宣传、弘扬手工工艺吧。”

    “我们的富有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多少病”,刘禹慷打趣道,做皮匠时间长了手会变粗糙,指头会变形,颈椎还会落下毛病,“但比起让自己的设计显得有温度,这些都不算什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