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探寻民族文化记忆,许钦松吞吐大荒山水画山东开展
  • 探寻民族文化记忆,许钦松吞吐大荒山水画山东开展

    时间:2018-12-06 17:28:45  来源:齐鲁网  作者:

    齐鲁网12月3日讯 12月3日,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许钦松先生个展“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

    作为“吞吐大荒”系列最后一次展览,展览也被重新组合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岳镇海渎”(重点展示许钦松先生大尺幅的作品,以链接中国文化文脉,传达大山水绘画的家国气象);“徘徊变通”(着重展示许钦松先生的早期作品,反应艺术家创作的阶段性思考,以及其逐步形成自我风格的心路历程);“茫茫禹迹”(侧重展示许钦松先生的写生作品,致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饱含着艺术家对家国田园的深情向往及实地体验);“画为九州”(集中展示许钦松先生近期的创作作品,是其个人的智慧生产,传递其作为艺术家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有曲阜的孔子、邹城的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滕州的墨子、军事家孙子等,均出生于今山东。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大量贡献及深远影响。孔夫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后来中国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

    山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它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作为新时期的山水画家,许钦松此行山东,则是通过其新时期的山水画来表现探寻民族文化集体记忆。

    山水意识构成中国文人情怀的核心,而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集体记忆的根源。

    自上古时期,中国人对山水,是顶礼膜拜的心态,《抱朴子•登涉》中说,“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

    孔子《论语•雍也》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古人将人的品格、气质,胸怀,志趣都同自然界的山水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让山水人格化,以人格化的山水来自喻人的节操,格调,品位。

    山水是中国文化包括诗文绘画等艺术的最为重要的题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山水艺术成熟于魏晋时期,诗有曹操所作的《观沧海》,山水画则有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自唐以来,中国山水画家绝大多数是山水间的隐者,如荆浩,唐末天下大乱之际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范宽也“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山水画一直秉承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思想,作为山水画家的许钦松则认为“当今世界,我们面对世界的共同命运,地球、环境的命运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与山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人和自然融合,天人合一、和谐的状态,变为现在,自然受到人类的侵占和破坏,已经到了危难的关头,我把山水画表现为只可远望、膜拜,不可进入、不可惊扰的这样一种状态。”

    许钦松在长期的探索创作中,提出有别于前人山水画思想的“大山水观”,以其大笔墨观、通过视觉方式的改变、灰色地带的极限探求、金石入画、光色入画等变革性手法,表现雄浑壮观的山水画境界。尤其是其提出的“大山水观”相比前人有了很大的改变。

    许钦松表示,为了表现出自然、山水画的崇高性,他回归到山水画最初的状态,以混沌初开,来自远古的自然力量,远眺宇宙和自然,人类站在此岸,远望彼岸,形成这样的一种对比、对应的关系。“特别是面对今天的新时代,一个国家的崛起,伟大的民族复兴,需要有一种蓬勃的内在力量,岭南画派这种山水画的精神、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大国崛起这种大气象、大气势结合起来,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许钦松的山水画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齐鲁文化的碰撞,必将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