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青岛家长 小孩都知道的“家长歧视链” 你在第几层?
  • @青岛家长 小孩都知道的“家长歧视链” 你在第几层?

    时间:2018-10-25 18:21:10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

    家长们整天凑在一起讨论孩子,议论他们的作业、考试、特长、补习等,殊不知,小孩子在一起也开始把“聊家长”当成了谈资。近日,朋友圈里流传的“家长歧视链”让家长们纷纷对号入座,查看自己属于这链条的第几层,从孩子的眼光判断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友圈里的“家长歧视链”将家长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这条“歧视链”带来什么启示?在实践中,班主任如何看待不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本周,青岛十七中周芬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家庭

    平度一中孙炜康

    家长讨论孩子,孩子也研究家长,当孩子们在茶余饭后把父母的言行作为谈资的时候,“家长歧视链”可能无形中已经产生。“家长歧视链”这一名词是新名词,但反映的现象却不是新现象。毋庸置疑,当一个新名词产生时,说明该名词阐释的社会现象已成为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父母的教育背景、社会资源、自身素质……这一切似乎都成了孩子们比较的对象,甚至成为产生“歧视”的原因。推而广之,我们则可以发现“家长歧视链”只是社会各种“歧视链”中的一个点,社会中还存在“地域歧视链”“学校歧视链”“专业歧视链”等等。究其原因,则可发现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社会的浮躁导致了人们的虚荣,人们的虚荣导致了攀比成风,各种“歧视链”也就自然产生。

    成人的世界如此,导致了孩子们也有样学样,因此也才有了“家长歧视链”的产生。很显然,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纠正这种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引导自己的学生做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世界本就繁杂,今天我们可能会遇见一个身着名牌的朋友,明天可能会看到一个开着昂贵名车的伙伴;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那么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当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强大的内心之后,才能以包容之心去观看世间万物,也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孩子原来是一张白纸,我们怎样,他们就会在自己的这张白纸上呈现出同样的模样。我们经常带着孩子去做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孩子学会关心社会,关爱他人;我们不逼迫孩子学习,而是举全家之力,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因此我的孩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有了静心陪伴,有了携手共进,孩子自然成长为远离虚荣、不断学习的模样。

    我非常赞成国外一则碑文中的一段话: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就改变了这个世界。做好自己,引领孩子;让我们的孩子能在未来的世界里远离歧视,健康成长!

    教育从了解孩子需求开始

    青岛实验高中丁金妹

    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年时间,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比做任课教师时更多一些,除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之外,也听到了孩子不理解父母等一系列来自家长的抱怨。不管是哪方面的不满,家长最后总会殊途同归的提出同样的希望和要求——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的确,对于孩子的教育,学校和老师担负着重要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承担全部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漫长的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与教育紧密交织。因此,孩子的发展,家长必须首先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许多人习惯性地站在家庭伦理的制高点上,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曲解教育的含义,更谈不上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

    当前流行的“家长歧视链”,将家长分为五个层次,标准清晰,层层递进,略感新鲜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接触过的家长的重新审视,认同感油然而生。

    “好几个学科,我都给孩子找了一对一,花钱多没关系,但是他怎么就是不珍惜,老是提不上去成绩。”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传递着家长的无奈、委屈和失望。这种家长不是个别存在,而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所报辅导班是否是学生真正需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会引起学生与家长的争议。我班上的一个女生多才多艺,乖巧懂事,英语成绩突出,其他学科成绩较弱,在家长的安排下报了多个文化课辅导班,一段时间后不仅成绩没有起色,作为优势学科的英语成绩也下滑明显。家长失望之余认定是孩子不懂得感恩,学习态度有问题,批评孩子的同时还要加大课外辅导的力度和频率,遭到孩子的强烈反对,家庭矛盾突出。我与孩子交谈后发现,孩子对课外辅导班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自己的理想专业是编导传媒类,且目标清晰,多次向父母提出专业课学习需求,却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认可,多种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大量的课余时间让她节奏混乱,偏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出现了放弃学习的念头。坚持自己的理想,却成为了家长心目中不懂事的孩子。

    家长通常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不懂,所以很多事情,都要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结果事与愿违,那么就是孩子不对。殊不知,这种行为,表面上是为孩子做贡献,实际上则是不负责任。

    “家长歧视链”的第五层次是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最好的自己和真正的自己,归根结底,是在社会上拥有尊严,并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价值是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还是孩子的自我认知?我认为,尊重孩子,正是让孩子拥有尊严,实现价值的重要前提。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独立个体,个性鲜明,教育应该从关注孩子的需求开始。毕竟,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找到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

    家长沉稳的心是孩子的定心丸

    青岛三中王桂巧

    “家长歧视链”是一个新名词的诞生,却不是一个新现象的出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出的时候,家长们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追逐,在这么多年疲于奔波后,除了滋生出大批的辅导班、花费了家长大量的人力财力、增加了学生各种负担以外,似乎只剩下了家长们叫苦连天的抱怨。

    究其原因,除了整个社会背景下对于教育的浮躁态度外,家长的格局和心态是促使这一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推手。

    作为高中班主任,很多人会认为培养出多少本科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诚然,高考成绩是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而作为我本人,我从不把高考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衡量自己的标准,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老师是教育出一批毕业十年二十年以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温暖幸福的人,这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在我接触的家长中,不乏处于“家长歧视链”第一层的,就是“舍得给孩子花钱”,各种补习班,报起来绝对“不差钱”,但是家长忽视了,在没有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前提下,往往成效甚微。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主观上的学习愿望并不强烈,这样的投入怎么可能会有结果?还有部分家长对于孩子自身的客观条件有过高的期待值,往往一厢情愿地要孩子实现自己不曾实现的梦想,并且觉得理所应当。当孩子不能达成家长预期的学习成绩时,便会产生整体的贬低,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高一入学时,我就给家长四个字:静待花开!这个“静”不是不作为,而是拒绝盲目操作,根据孩子情况做出冷静分析,“陪伴”的力量往往大于物质的投入!只要以温暖的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潜入孩子的心灵,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必然有他的成就。有些家长会在高三的时候异常焦虑,质疑为什么别人家都开花了,而我的孩子却依然如此。我会告诉家长,你的孩子没有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心理学上告诉我们,你焦虑孩子什么,往往孩子就会成为你焦虑的样子,而你期待什么,孩子也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在大环境的焦虑和浮躁中,家长是否有一颗沉稳的心,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否有长远的眼光,对于孩子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格局,将会对孩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愿父母以自己的格局打破“家长歧视链”,愿教育回归“田园”,抛弃急功近利的工业化流程,感受农业滋润和生长的过程,以有温度的教育打造孩子的幸福人生!(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赵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